別人需要,是人的一種天性,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在一定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被別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義。老子說:“盡力照顧別人,我自己就更加充實;盡力給予別人,我自己就更加豐富。”古語有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然之道的規律是,盈滿多餘的地方就會自然減少,而欠缺不足的地方會自然增加。所以聰明的聖人從中得到感悟和智慧:當自己滿足時,決不去炫耀,反而會貶損自己。一旦自己多餘的時候,就會有多餘的東西補給那些欠缺的人。在貶損了自己的同時,別人也得到了好處,你與別人的關係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會產生什麼矛盾。由此看來,領先一步的人根本沒有必要得意。給他人一些幫助,使他人感受到真誠的平等,會得到他人永遠的感謝。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有一位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次。為了趕路,他繼續向前走,走著走著就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有人就說:“這個盲人好奇怪,明明看不見,每天晚上還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看不見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外麵的世界和光明,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不解,問道:“既然你看不見,那每天提著燈籠是為什麼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認出你是盲人嗎?”
盲人不慌不忙微笑著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十分感慨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急著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加不解,問道:“這又是為何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回答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給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撞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似有所悟,原來我們在照亮別人的時候同時更照亮了我們自己。
人生是一場旅行,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與坎坷,但你是否知道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呢?
為人處世,不能僅有一己之私。俗話說得好,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點燃手中的蠟燭,照亮別人,更是照亮自己!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肯幫助別人的人,他一定會在有生之年遭遇到大困難,並且大大傷害到其他人。”幫助別人,雖然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付出和奉獻,但從效果上看,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獲得了人格的提升。況且,有些人因為幫助別人,甚至還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朋友是兩顆真誠的心
《左傳·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采納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大家善意的規勸。比喻樂於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朋友的類型有很多種,酒肉朋友也是朋友的一種,知心朋友也是朋友的一種,共患難也是朋友的一種。可是真正的朋友是什麼呢?怎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答案很簡單:真誠待人。
把你的真誠注入到你的言語中
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一切都是相對的,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如何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張三有一天去商場買電器。當他走進一家電器商店後,一台音色清純透亮,低音渾厚震撼力強的音響引起了他的注意。就在這時,一位男售貨員熱情地迎上來,滿臉職業微笑,開始主動地向張三介紹這種新產品。這位售貨員講解得很專業,語言也很流暢,從性能優勢到結構特點,從性價比到售後服務,都娓娓道來,還進行了演示。
剛開始,這位售貨員熱情而熟練的介紹感動了張三,令張三對產品產生幾分好感。正當張三要問他一些什麼的時候,他卻還在連珠炮似地講著,張三怎麼也插不上嘴。他不管張三懂還是不懂,也不管張三的反應如何,反正就在張三的麵前喋喋不休地一直講下去,好像張三不掏錢買下這個產品就不會甘休。
這時候張三的心裏開始有幾分不悅了。當聽到他褒揚自己的品牌而貶低其他品牌時,張三開始對他的動機產生了疑問:這個人誇誇其談,那他所說的產品性能真是有那麼高超嗎?一瞬間這種疑慮把先前產生的好感一掃而光。可是出於禮貌,張三並沒有馬上走開。正好這時又來了一位顧客,張三也就借機離開了商店,把售貨員因為白費了口舌而表露出的幾分失望和怨憤拋在了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