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主角
見過葉鶯的人都不免驚歎:這個美麗的女人可以隨時隨地把身處的環境變為表演的舞台,而且她一定是主角。葉鶯是台灣大學的高材生,早在20世紀70年代,她就把自己的表演伸展到了美國。她作為美國ABC廣播公司難得的女記者,采訪了眾多政要,其中就包括第一次訪美的鄧小平。沒多少人能像葉鶯一樣出口成章,也很少有人像她一樣對生活表現出高於年輕人幾倍的熱情,甚至一副挑戰的勇氣。
她的第二職業也是她的夢想:她的外貌、她的滔滔口才和表演欲,不做外交官似乎有些可惜。事實證明了她的確是20世紀八十年代廣州美國領事館裏最活躍的外交官。“她對會說中國話的美國人說中國話,對會說英語的中國人說英語,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與她溝通和交流。”她當時的同事這麼評價她。現在看葉鶯還是像一個外交官,畢竟她有15年的外交生涯。就像做記者已經遊刃有餘一樣,她的外交生涯也一帆風順。她的那輛車牌為“使·0004”的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專用車能讓她自如地出入中國中央各大機構,因為她是公使銜商務參讚,是美國女性中第一個擔任此職務的。
即使在柯達這樣的優秀的團體中,葉鶯的個人光芒也是無法淹沒的。“要有噱頭,人家才會記得你。”這是葉鶯的名言,或許也是她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個性所在。“不是我故意要有個性。我是一個執著的人,我從來不會因為外麵的水太熱或太冷,就變軟或變硬,我從來不願意失去自我,否則就白活一輩子。”“一般在男人的圈子裏,女人要改變,戴金絲邊眼鏡,把頭發綁起來,或者怎麼樣。但是我從來不需要改變,也沒有必要改變。如果我今天想穿短裙子,我一樣可以穿。高跟鞋我願意穿多高,是我自己的事情,這並不影響我是否有資格做CEO,或者做大使。”
三種職業,一個道理
葉鶯一生有三個夢想,一是跳芭蕾舞;二是做記者;三是做外交官。她曾說,因為訓練太辛苦,第一個夢想沒能實現。她曾在新加坡海峽時報集團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任職,是一名出色的政治記者;作為外交官,她先後擔任過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和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官員,美國商務部駐廣州、香港商務領事,及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公使銜商務參讚。她對自己的評價是敢想敢幹、決不服輸,正如她13歲那年便開始訓練跳傘一樣。按說,她不應當是那種怕辛苦的人。第一個夢想沒實現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對她而言,跳舞這個角色挑戰性不夠,或者說並不是她真正鍾情的職業。
進入企業,她雖沒想過,但走對了。談到自己從事過的三種職業,葉鶯說,“這幾個職業對我而言,隻是形式上不同,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溝通,是橋梁。”
“做記者是要將被采訪對象的觀點、理念傳遞給讀者,我不能改變他的觀點,不能將自己個人東西強加在對象的觀點裏。”做外交官也一樣,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什麼就是什麼,我不是決策人,無法決定和改變,也隻能是一種橋梁作用。我可以做到的是,影響有關決策者建立起一種思維方向。“在企業,無論是總裁還是主席,他所能做的也是溝通。企業有它自己的製度,每個人的職責都是製度賦予的。有人覺得我在柯達公司的權力應該非常大,其實我不可以在某一個業務部門隨便安排一名員工。這不是權力大小問題,而是職責分工的不同。與中國傳統企業理解上會有很大差異。”
葉鶯是那種很少回頭想事情的人。如果一定要讓她對自己作總結,她會說,“在事業上,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結果也都是在自己意料之中;在人生的其他方麵,可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我覺得這麼多年來自己性格深處的東西沒什麼變化,我本來性子急,現在還是急,將來還會急;我小時候就頑固,天不怕地不怕,現在還頑固,還是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什麼變了呢?對人生的感悟變了。隨著歲月增長,回頭看以前做過的事情,和做事的方法,當然有時候覺得是很可笑的。如果重走一次,我會不會犯同樣的錯誤?肯定會的!有沒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我也說不清楚,大概還是取決於人的個性。就像吃菜,有人愛吃酸,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臭(豆腐),吃了第一次可能會覺得不好吃,可是為什麼人人都吃呢?有人說結婚苦,可為什麼天天都有無數人登記結婚?有人說離婚煩,為什麼很多人不顧一切去離婚?有人說孩子累贅,為什麼多數人還要生孩子?有人說女人是禍水,有幾個男人生活裏離得了女人?有人說男人是畜牲,可是有多少女人不需要男人?”
“企業像一條河,要讓它持續發展,你就需要讓出空間,給後來的人。”葉鶯忘不了費舍爾退休時對她說過的這句話。“我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當我的團隊成熟時,我會退出,給他們空間。”葉鶯說。一次閑聊中,葉鶯講起自己13歲學跳傘。有記者問,那是哪一年?葉鶯旋即說,我不能告訴你,否則你就知道我年齡了!她的年齡是個謎。她將退出柯達後的打算也成了一個謎:“我想過以後安排,現在不能告訴你。但我肯定不會隻為自己而活。”
張天愛從小便在傳統的英國式家庭及教育下成長,父親張有興是第一位香港華人市政局主席……兼任九年的立法局議員,出生在南美,後移居英國,是典型的英國式紳士。1970年,九歲的張天愛從全世界五千名兒童中,被選入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成為第一個進入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的中國女孩。因為東方女孩的美麗,每次跳舞張天愛都成為焦點,因為她跳的實在太好,代表學校外出參賽,也是數度獲獎,為學校爭光不少。十三歲時,盡管尚未畢業……校方已為她鑄造人像雕塑,放在校內留念。
理想人生的開始
1981年,她取得了學士學位畢業回港,開始發現芭蕾舞並不能為她解答人生種種疑問與困惑……她背叛了父親的意願,決定放棄芭蕾舞蹈家的理想,不再回英國深造。反而,投入了表演娛樂事業,既拍電影又灌錄唱片,霎時間成為聲名鶴起的貴族明星。但是,電影圈的荒唐複雜卻教她急不可待地逃之夭夭。
她離開影視圈,她轉而投身商場,然而,對生命的嚴肅與認真依然不變。她愛上了西方哲學,利用閑暇攻讀英國公開大學的函授哲學學位課程,讓古往今來的哲學家解答她對人生、人性的疑問。這四年哲學教會她從理性角度剖析人生。期間,她又不斷修讀電腦及商業課程……她以自己的英文名字命名的時裝店生意亦日漸上軌道。
今日,張天愛閃爍地站在我們眼前,活躍於商場之上,十足一個成功的時裝設計師的典範。
當年在學校所念的戲服設計可能是最直接的影響,但她總是強調一點:我設計的服裝,要適合那些有個性的年輕專業人士。她的品牌時裝集團亦已在日本、東南亞、中國揚名,在國際上也是小有名氣了。
張天愛是一位能成功利用自己的設計把女性讀友的美態和氣質表露的時裝設計師。這位設計師的時裝哲學是但求清爽簡單,而且要做到細致、典雅和充滿質感。她的設計絕不缺少明媚的小花朵、浪漫的雪紡、輕柔的顏色,猶如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溫柔的、體貼的、淡淡的,完全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天真的自我流露,率真坦白。不過,清純的少女特色是她一貫的時裝個性,就是偶爾的性感也若隱若現,她一再強調自己的設計有所改變,但始終沒有逃出女性化的框框。她用“戲劇化”來形容自己設計的服裝,隻要穿在身上,你可以把衣服優雅地飄動,便會產生一種戲劇性的韻律,而且十分女性化。
原以為受過歐洲文化浸染的張天愛設計的服裝一定會步迪奧或範思哲等世界級大品牌的後塵,實則不然。張天愛設計過這樣一組服裝:以厚重的中國服飾文化作底蘊,彰顯中國的傳統色彩;麵料亦極為考究華麗,大紅、玫紅、鈷藍、翠綠的緞麵上繡以金色、白色的花飾,西式的剪裁中流露出濃厚的中式風格。她設計了一係列似廢物利用為主題的時裝。她大膽地運用了膠袋,廢紙,襟章等作為材料。她說:“這些時裝的確給我一份新鮮感,一種有趣的感覺。”時裝表演和日常穿著的衣服是有所不同的,張天愛都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她的時裝都以美感和實用為主。她個人認為,東方和西方的時裝趨勢,根本是相同的,所以她的春夏時裝都以短身的上衣、短裙,緊身的設計為主,用料比較輕和略帶透明。有一種輕、自然、舒服的感覺。由踏足時裝節開始,張天愛就以極女性的姿態演繹自己的作品,一直貫徹“女性”方向。
張天愛的設計概念講求揉和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元素,開辟創作新領域。端莊典雅與動感活力並存,鄉土平民化身城市浪人,純樸村風到都市氣息,在天愛的設計中俯拾皆是。
豐富的意念,創新的設計加上獨特的形象,將藝術與時尚配合得天衣無縫,渾然天成。前衛與實用,簡約與華麗,兩者平衡得宜。把中國人最好的東西做給全世界人欣賞觀看,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蜚聲海內外的時裝設計師張天愛,有一個極其響亮而又美麗的名字——
天愛,意為集上天之厚愛於一身。
在時裝界,一提到凱溫·克林的服裝,人們馬上就反應到這是正宗的美國式;一說起三宅一生的設計,人們也會聯想起這是純正的日本版。而大家一觸摸到張天愛的時裝,又總會把她的名字和中國密切聯係起來。當今最成功的中國時裝設計師之頭銜,可以說非張天愛莫屬……
時裝界的寵兒
張天愛容貌俏麗,眾所周知。她靚麗的形象經常被各大暢銷雜誌的封麵爭相轉載。
早在1993年,張天愛作為大連國際時裝節藝術總監被邀請到大陸,自此,她在這裏的事業一發而不可收,成了各種時裝表演展示的嘉賓直至主角。張天愛的展台總是布置得體而又非常別致。它通常都以紅黑兩色為基本基調,顯得簡潔高貴。衣著展示則以東方本土風情為本,但同時又有著清新濃鬱的異域情調。
張天愛出生於香港的豪門世家。小時侯她曾隨父母輾轉於南美各地,在那裏受盡了種族歧視。這段經曆打磨了張天愛日後的堅定性格。還在九歲那年,她入選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求學,在高級班中學習四年,後又在皇家舞蹈學院學習了十年。其間,凡是與時裝有關的藝術門類她都涉獵過,例如音樂、歌劇、舞台裝妝、繪畫、雕塑等等。
那以後,榮譽與光環一直與張天愛如影隨形:她是舞蹈家,又作過模特兒,同時還曾在七部影片中擔綱女主角。同時,她還是大型藝術晚會的讚助人和策劃者,歐中文化交流計劃的藝術總監與董事……之後,又連續榮獲“香港十大傑出衣著人士”及“傑出青年”的稱號。最後,她還是將自己定位在時裝設計師。這期間還有一個痛定思痛的過程。她回憶說,學生時代,她曾為各種歌劇做過服裝設計,雖然好評如潮,但當大幕一落,一切便都結束了。她知道作這些可以使自己財源滾滾,可是,比掙錢更重要的是要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她毫不猶疑地創立了自己的時裝公司和品牌。
迄今為止,張天愛在時裝設計領域已摸爬滾打了二十餘年。對於時裝,張天愛自有著良好的感覺,有時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經營“中國意念”時裝的張天愛現為澳大利亞籍,目前又忙碌地穿梭於紐約、巴黎、香港和北京等都市之間。她說,要將中國最好的東西和世界最好的東西揉合起來,即中國風與世界味,把它們都做進時裝中去。以經營“中國意念”而譽滿全球的張天愛旗開得勝,到目前為止,她已在上海和北京各開了一家“天愛”服裝專賣店。她說,把中國人最好的東西做給全世界人欣賞觀看,這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過多年的努力,張天愛已在世界時裝界奠定了知名地位。她設計的一係列以毛澤東為題的作品從“毛裝到玉裝”,從“聖像到嘲諷”及“過去十年設計總彙”日前已分別被挪威,倫敦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藏館收藏。
張天愛對此非常看重,顯得非常開心,說自己是沾了毛澤東的光。所不同的是,他倡導共產主義,而我則是用資本主義來詮釋他的理念。閑暇時,她經常在畫板上臨摹寫生,或信筆塗鴉,以此來釋放緩解自己。毫無疑問,她經常畫的還是老本行——時裝素描,時裝效果圖。即使是在旅行的時候,她也要帶上畫包。
張天愛在北京的“硬石”酒吧,心機獨具地進行了自己的時裝展演。她一改平日的裝束,將披肩秀發梳成了兩條大辮子。張天愛拿著展示圖冊馬不停蹄地穿梭在模特和賓客中間。她對著模特們高聲提示著:“瘋狂點再瘋狂點!男人些再男人些!”一副果敢從容鎮定自若的大將派頭。但她又不是一個青麵獠牙般的事業女強人,而是剛柔兼備,將商人的精明和藝術家的靈秀奇妙地融為一體。
業內人士評論說,這次展演真令人有振聾發聵,石破天驚的感覺。同時,張天愛個性之張揚也已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張天愛的“硬石”之夜,舞樂激進鏗鏘。就連平素很矜持的人們也情不自禁地要在原地隨著音樂舞動起來。張天愛用她的時裝向人們展示著——時裝還能做如此生動的演繹,它是一種麵料與人體相得益彰的藝術,也是一種時尚,同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穿著同樣可以帶出個性,是你在穿衣服,而不是衣服在穿你。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爾背後站著張瑞敏,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張瑞敏的背後站著楊綿綿。作為張瑞敏的“黃金搭檔”和助手,楊綿綿為海爾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海爾從瀕臨倒閉到成長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凝聚著她的貢獻;海爾更新管理模式、鍛造企業文化……實行國際化戰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頭。雖然功勳在身,但楊綿綿僅僅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參與者,這就是楊綿綿的品格:平和而執著。在她身上,艱苦奮鬥的美德、愛崗敬業的忠誠和開拓創新的魄力同時閃光,而所有這些的背後,是一位不甘平庸的女性的心靈真實:追求卓越,努力創造人生的最大價值。楊綿綿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對中國女性的內在能量刮目相看,我們期待出現更多這樣的中國新女性,也呼喚社會為她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在中國的千百萬女性中,楊綿綿無疑是一種象征;在中國的女性企業家中,楊綿綿無疑是一種標誌;而在海爾的三萬餘員工中,楊綿綿無疑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那種符號的解釋便是:敬業報國、追求卓越。
參與是一種榮耀、一種榮幸
隻要專心致誌咬住自己的目標而且不猶豫、不走神,我看什麼都能做好,就像打井一樣,打到一半深度可能沒有水,這時你轉移方向,就可能前功盡棄,而隻要你堅持下去、再深挖一下,這口井就能打成。
——摘自對楊綿綿的采訪手記
楊綿綿的參與始自1984年,那時,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卻由此成了海爾的創始人之一。這一年,畢業於山東工業大學內燃機專業,當過教師、經曆過工廠和機關的楊綿綿,從就職的家電公司任上,踏入了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廠。對當年這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許多青島人記憶猶新——虧空147萬元、連換三任廠長毫無起色、600名職工人心渙散……
……而今天的海爾——創業以來保持年均78%的高速穩步增長;2001年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是1984年創業時的17000多倍;出口創彙4.2億美元,在連續兩年翻番的基礎上同比增長50%;品牌價值評估已達436億元。據歐洲透視2002公布的數據表明:世界白色家電製造商排名……海爾已位居全球第五位。
那一年,有一個必定要創造一種奇跡的名字,與早期的海爾聯係在了一起。那個響亮的名字就是“張瑞敏”——今日海爾首席執行官。如果說,“張瑞敏”這個名字與早期海爾的零距離接觸,是中國家電工業乃至民族工業的一大幸事的話,那麼,早已落入張瑞敏視野中的另一個名字——楊綿綿,則成為海爾今日輝煌業績的一種獨特鋪墊。張瑞敏曾經回憶過他當年的這種選擇:當年力邀楊總裁一同創業,就是覺得她和別人不同,在她的同齡人上班時間買菜、織毛衣、洗衣服的時候,她在認真地讀書學習。對今天來說,當年的這種印象也許是樸素和直觀的,但也顯現著張瑞敏識人、任人的人才觀,正是這種看似樸素而實則內涵豐富的“人才觀”,奠定了一位傑出女性的創業史、奮鬥史。
而楊綿綿也曾經這樣評價過這種選擇:“張首席對務實的人很欣賞,覺得這種人能幹實事……就是他所需要的助手,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機遇。”
當然,和任何一位創造了傑出業績的女性一樣,楊綿綿的參與,是一種以艱苦和艱難為開端的參與。如果說,成功總是垂青那些堅韌不拔者,楊綿綿無疑是其中的一位。這種堅韌不拔來自於一種目標,一種激情,而這種目標和激情的惟一指向就是:鑄造一段激動人心的業績,創造一種從未有過的輝煌。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品格,楊綿綿在海爾20年的創業史中,留下了獨特而又不可磨滅的印記。
1984年,中國經濟剛剛開始破冰,在尚缺乏現代企業管理氛圍的大背景下,張瑞敏和早期創業者們率先舉起了質量大旗,鮮明地提出實施名牌戰略,並將其作為海爾創業時期的最大目標和企業長期生存發展的前提,而主抓質量工作的楊綿綿,正是這一戰略的積極推動者和領導者。
人們還記得1985年發生在海爾的“砸冰箱”事件。這一事件不僅成為海爾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也已進入了眾多國際著名商學院的MBA案例庫。作為海爾創業史上的一個鏡頭,楊綿綿無疑是當時的主要導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錘子,砸醒了全體幹部職工的質量意識,第一次在中國企業的員工中樹立起爭創一流的觀念。
如果說,在海爾的創業史上,張瑞敏是一個管理理念的創造者、創新者的話,那麼楊綿綿更像一個“布道者”,將張瑞敏的思想傳播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她所傳播的種種理念——
“質量之道”“名牌之道”“生存之道”“發展之道”,是今日海爾文化的最早雛形。“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優秀的產品是優秀的人幹出來的”等海爾理念,已經為今天的許多經營者所熟知和理解,但在當時要形成這樣一種共同的企業理念,要孵化一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卻要付出一個“布道者”的毅力和耐心。
那種最初的“布道”,不僅要灌輸一種全然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與今天海爾全然不同的“細節管理”。在創業初期的日日夜夜裏,楊綿綿幾乎每天都在用眼睛巡視這個企業,巡視著一條條生產線,巡視著每一個崗位,正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小小細節和繁雜的基礎質量工作,像堆砌金字塔的數百萬塊基石,奠定了今日“中國海爾”這一名牌。
有個“一根頭發絲”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這一創業曆程。一次,楊綿綿在分廠檢查質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屜裏發現了一根頭發絲。她立即召開全體相關人員會議,有的職工說,一根頭發絲不會影響冰箱的質量,拿掉就是了,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但楊綿綿斬釘截鐵地告訴在場的幹部職工:“抓質量就是要連一根頭發絲也不放過!”
今天,我們已經聽到了千百個海爾員工抓質量一絲不苟的故事,而這千百個故事的序言,就是那個“一根頭發絲”的故事。1988年,是海爾創業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在僅僅艱苦創業了4年後,海爾冰箱就獲得了中國家電冰箱史上的第一塊國優金牌;1991年海爾又獲得了“全國首屆十大馳名商標”。如今,海爾已成為世界企業高質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爾品牌價值評估為436億元,是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
一根頭發絲的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爾人眼中,那一根頭發絲,卻和436億元的品牌價值有著同等的分量。楊綿綿的參與,還是一種“韌性”的參與,這種“韌性”,就像她那個打井的比喻一樣。
對此,楊綿綿還有一番自己的獨特理解,她說:“我認為一個人應該具備‘三商’,即‘情商’——能準確地理解事情;‘智商’——心理素質要好,要不怕挫折,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韌商’——要有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摔倒了再爬起來。”怎麼才算一個好的領導者?楊綿綿進一步解讀這“三商”:“光有‘情商’和‘智商’還不行,關鍵還是要有‘韌商’即韌性,這條最難達到。”而這一點,楊綿綿達到了。
1992年,已成為中國企業明星的海爾,再次向國際質量管理目標發力——
進行ISO9001國際質量體係認證。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既沒有資料和經驗可借鑒,當時家電行業也沒有一家進行這項認證,哪怕是嚐試過。然而,目光早已跨過大洋的張瑞敏、楊綿綿和全體海爾人,堅定地認為:中國企業將來一定要走向國際市場,而要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擁有合格的國際供應商通行證——ISO9001認證。楊綿綿再次挑頭擔起這項根本沒有先例的工作。
看材料、找問題,楊綿綿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走,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學習、討論、研究。有時因為沒吃透認證的精髓,十幾個部門加班搞出來的程序文件隻能推倒重來。在度過了許多個伴星陪月的深夜後,楊綿綿終於率領一班人馬完成了準備工作。當苛刻的認證組完成全部審核,並當場宣布海爾以較高的分數在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通過ISO9001認證時,被成果的喜悅、辛勤勞動的回報所激動的楊綿綿再也控製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那當然是一種“參與”的喜悅和“參與成功”後的淚水。
“參與”著的楊綿綿從不因自己是女性而遷就照顧自己,更沒有因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標準和要求。在海爾創世界名牌如火如荼的事業中,她在用自己的拚搏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而跨越式發展的海爾,也成了她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
2001年第12期《當代經理人》選出了“中國十大女經理人”,楊綿綿當選。該雜誌的評語也許可看作是對楊綿綿的一種中肯評價:在她身上閃現著細致而頑強的進取精神。經曆市場風雨,不事張揚,平和而有信仰。
這就是一個參與者的品格——楊綿綿的品格。
快樂是工作著、創造著
看到楊綿綿、聽到楊綿綿那富有磁力的爽朗笑聲,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海爾,真誠到永遠”。像海爾一樣,楊綿綿用真誠感染和感動著許多人,包括許多見慣了大人物的媒界人士。他們對楊綿綿的評價總是一致:真誠。而楊綿綿“快樂是工作著、創造著”的心聲,就來自於這種真誠:對海爾的真誠熱愛、對海爾的真誠奉獻,對每一個海爾用戶的真誠相見。她說,我們是在用真誠來營造海爾這個品牌,我們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一種誠實付出的結果。
楊綿綿傾心著海爾、熱愛著海爾,也正是源於這種傾心和熱愛,在別人看來是艱苦的工作……在楊綿綿眼中卻是一種快樂——為海爾奮鬥而快樂。
楊綿綿常常是事必躬親——對每一項有關海爾發展的事項她都時刻放在心上、實踐在行動上——以至於她忽略了疲倦,而讓人們覺得她仿佛不知疲倦。人們還記得這樣一件事。2000年9月,海爾在全國10個城市舉行B2B洽談會,這是海爾曆史上的一次重大市場行動。楊綿綿再次擔綱,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她穿梭於濟南、廣州、上海、武漢等10個城市,先後逐一主持了這10個城市的洽談會,而且還在中間返回青島參加了兩個會議。麵對員工們關切的目光和詢問,楊綿綿慣常的回應是笑笑,那意思是:放心,我沒事。
在此次市場行動中,楊綿綿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會議現場看布展情況,並和商家現場交流。有時盡管飛機到達目的地很晚了,但她的第一個安排仍是趕往會場,這個“慣例”到現在誰也沒有給她改變過來,也不可能改變。
楊綿綿總是這樣反複說著一句話:“隻有到現場才能發現問題,正因為商家對海爾產品很重視,所以我們更應該而且必須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人曾問她:“你這樣沒白沒黑地幹,到底是為了什麼?”她說:“人總是要做點事的,在做事的時候,不要當成負擔,而要當成樂趣。當你看到企業由於自己和同誌們的努力每天都在發展時,當你看到這個社會有那麼多消費者因使用了海爾產品提高了生活質量時,當你看到還有那麼多工作需要自己時,你會感到無比的幸福和自豪!”
整整20年,楊綿綿的每一天都和海爾聯係在一起,而且每天都工作10個小時以上,在她的日程表上,幾乎沒有節假日,而且往往節假日的時候,是她工作最忙碌的時候。每次出差回來,她的第一個去向是企業。張瑞敏曾經多次希望她在星期天在家裏休息放鬆一下,但楊綿綿已經形成了習慣,仍然不由自主地出現在自己或部下的辦公室裏,甚至是車間裏。
整整20年,作為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助手,楊綿綿曆任海爾集團副總裁、常務副總裁、執行總裁、總裁。在20個春夏秋冬的耕耘下,她和三萬餘海爾人一起,用神奇的創造力、神奇的速度,為中國的民族工業打造了一個世界名牌,在這一曆程中,楊綿綿也打造了自己事業與人生的輝煌。但在20年的曆程中,無論身處什麼領導位置,楊綿綿總是以一個普通海爾人的胸懷,在實踐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楊綿綿的快樂,也來自於她自身的這種胸懷——惟海爾的發展壯大為最終目的的胸懷。
楊綿綿獲得過許許多多的榮譽——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女企業家、全國優秀管理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人才、全國“傑出創業女性”和“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優秀巾幗發明者”等等,並被光榮地推選為第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但無論獲得什麼樣的榮譽,楊綿綿總是將其看作是海爾的榮譽、海爾人的榮譽。
張瑞敏將楊綿綿的精神總結為兩點:一是她胸懷寬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風亮節與誌向;二是創業20年如一日,始終不懈的創新精神。作為與楊綿綿並肩奮鬥了多年的戰友,張瑞敏的話自然是對楊綿綿最中肯、最深刻的評價。
我們這個團隊
在向前奔跑的過程中,即使鞋帶還沒完全係好、領帶還沒完全戴好,但我們還是要一邊跑一邊係領帶和鞋帶,有時可能會丟掉一隻鞋,但一定要跑上去,爭取了時間再撿回來。我們總是在尋找創新的火花,這就是速度。
——摘自對楊綿綿的采訪手記
楊綿綿無疑是一個奔跑者。因為她知道,在一個競爭更加短兵相接的時代裏,海爾要不斷前行,就必須不停地奔跑,而且是加速奔跑。在海爾的辭典裏,“奔跑”這個詞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最核心的內涵是:“在不斷變革中創造”和“要麼不幹,要幹就要爭第一”。
為了這個“第一”,為了打造一個永遠跑在競爭前列的海爾,一個高揚中國民族企業旗幟的海爾,三萬海爾人在奔跑,而楊綿綿是領跑者之一。
如果說,在海爾發展曆史中的每一個重大關頭,身為統帥的張瑞敏,總能用自己的高瞻遠矚的視野、創新性的思維,指明海爾前進方向的話;那麼,作為“黃金搭檔”和助手的楊綿綿,總是堅定地發揮著第一個倡導者、實踐者、推動者的作用,將張瑞敏的思路和海爾戰略迅速付諸現實,而且是創造性地實踐。張瑞敏曾經這樣評價過楊綿綿:楊總裁最大的特長在於,本來期望的是二,但她可以發揮到十。
這位“第一實踐者”,在海爾發展史上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大關頭,都義無反顧地站在最前列。
1991年,成功實施了名牌戰略的海爾,開始實施多元化戰略、進行品牌與規模的擴張。在海爾集團“聯合艦隊”的思路和“兼並、盤活”戰略中,低成本擴張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是其中的核心戰役,而楊綿綿正是這一戰役的前沿指揮者。在她大膽的改革和精密的組織下,集團各成員單位一方麵各自出擊,一方麵聯合作戰,迅速以“海爾”這一品牌的無形資產,一舉盤活被兼並了18個企業的15億多元資產,成功地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跨國界的“四跨”經營。在這一戰役中,海爾文化勢如破竹,一批被兼並企業迅速扭虧為盈,貴州海爾、武漢海爾、合肥海爾等企業訇然崛起,並成為當地的優勢企業,僅拉動就業者就達20多萬人。
1998年以後,海爾發展史上的第三個裏程碑——海爾國際化戰略正式實施,而楊綿綿主持搭建的海爾電子商務平台,成為海爾國際化戰略的基礎。這一平台提供的模塊化設計平台……創造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B2B2C全新營銷模式,這一模式,為海爾迅速適應網絡化時代、不斷創造個性化市場提供了先機。在這個基礎上,楊綿綿又在海爾內部積極推行“市場鏈”……建立索酬、索賠、跳閘即SST市場鏈模式,從而在海爾實現了零缺陷、零距離、零營運資本。海爾《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獲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特等獎,並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做成案例,進入歐洲管理案例庫。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流程再造,這是海爾的又一次革命,而楊綿綿自然又充當著“革命者”的角色。在這次脫胎換骨式的革命中,楊綿綿再次顯示了與她的名字截然相反的風采——大刀闊斧、敢於碰硬、百折不撓。
在這裏,楊綿綿的奔跑,又成為一種變革者的奔跑。
在這場打破原有結構、衝破原有觀念,而且還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不丟掉市場的變革中,要推行一種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而且全然不同的經營模式和理念,要大幅度調整舊有的利益格局,要建立一種全然不同的企業格局,身處前沿陣地的楊綿綿要麵對多大的壓力和阻力,可想而知。這種壓力可能來自外部。那個時候,疲憊一天的楊綿綿回到家裏,經常還要麵對來自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學的遊說——為分供方說情,但一切以企業為重的楊綿綿,坦然麵對,反複解釋,但絕不讓步,最終還是說服和感動了許多人。
這種壓力也直接來自內部。效率優先為目的的市場鏈的推行,又直接影響了企業內部部分員工的利益,例如切掉了企業內一些低效率的崗位,原有的人要下崗、要去競爭新的崗位,自然也有許多人不能承受和理解,但身為變革者和變革推動者的楊綿綿,以咬住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毫不動搖地實施著一係列變革舉措。
楊綿綿的奔跑,還是一種著眼於大洋彼岸的奔跑。
在從海爾國際化到國際化海爾的衝刺曆程中,楊綿綿堅持走出國門創名牌的思想,堅持“先難後易”戰略,推動海爾的產品陸續進入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市場,並於1999年建立了美國海爾工業園。目前,海爾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絡、製造網絡、營銷與服務網絡,形成了一個擁有設計中心18個,工業園10個,營銷網點58800個,服務網點11976個的龐大海爾王國。
我們有一個團結一致的團隊,我們這個團隊都認同我們共同的事業,我們這個團隊是一個具有很強凝聚力的隊伍。我最大的幸運還在於,我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都願意和我一起奮鬥,他們對我們企業大的目標都非常認同。
——摘自對楊綿綿的采訪手記
楊綿綿無疑十分看重這個團結奮鬥的群體。這也體現著她的人才觀,這種人才觀,也就是海爾“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張瑞敏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的人才理念,而楊綿綿正是這樣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人才競爭平台的搭建者,正是這個平台的搭建,激發了每一名海爾員工源源不斷的創造活力,從而創立了一支心係海爾、奮力開拓、大膽創新的員工隊伍,這支隊伍成了海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動力。
“你有多大才幹,就為你搭多大舞台”、“上崗靠競爭,在位要受控,屆滿要輪崗,末位要淘汰”、“賽馬不相馬”——海爾的這些用人理念,已經為許多人所熟識。而楊綿綿正是著眼於海爾的未來,堅定地實施著這些理念,而且不折不扣。楊綿綿是在用豁達的胸懷影響和帶領著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已經成長為海爾的中堅。
作為企業的高層領導幹部,楊綿綿胸懷大度、寬容待人,對自己有功不表功,對部下糾錯不記錯。她有一個信條:管事先管人,管人帶作風,而且總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身為總裁的楊綿綿,還要每天到基層單位去,看終端執行集團思路的具體情況,以便獲取企業的第一手信息。在這裏,她親自動手研究解決問題的“老習慣”不改。“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楊綿綿說:“要想讓部下領會集團的思路,我認為自己首先應做出成功的實踐,這樣才具有帶動作用。”
其實,楊綿綿式的身體力行,充滿著對部下的關愛,她希望海爾能不斷成長一批中堅人才,她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企業真正的創新元素,因此,她總是不遺餘力地指導著、引領著,她把自己的經驗、學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部下——而且是滿腔熱情的。楊綿綿的這種實幹作風,感染著海爾的廣大幹部職工,正如海爾員工們說的那樣:和楊總裁一起工作你會感到充實愉快,你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不斷上進的衝動。而其實,楊綿綿式的感染力,不僅來自日常管理工作,還來自於她那種像年輕人一樣的創新性思維,像年輕人一樣探求新知識的濃厚好奇心。
永遠年輕的心
40年代出生的楊綿綿,早已過了年輕時代,但海爾的員工卻都知道他們的楊總裁一直是年輕的——因為她一直洋溢著年輕人的活力。楊綿綿有一句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我從來不拒絕新鮮的東西。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1999年,已58歲的楊綿綿學會了開車。許多休息日,她經常自己駕車到基層檢查工作。像她學習駕車一樣,對一些新知識、特別是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知識,她都充滿著好奇心、充滿著學習的衝動。她每周要工作70多個小時,但她從沒放棄過學習,包括休息日。她學習電腦、了解網絡、如饑似渴地讀書,甚至拿起了英語課本——對一切新鮮而又想了解的東西……她總是虛心向專業人士請教。可以說,在新經濟時代的大潮中,楊綿綿不僅沒有成為一個落伍者,而且成為企業創新的引路者、倡導者。
在家裏我是家庭主婦,在企業就要對企業服務,兩者都是服務。無論內外部環境有多麼複雜,路途上有多少阻力,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摘自對楊綿綿的采訪手記
在外界人看來,一個龐大家電王國的總裁和一個家庭主婦之間,似乎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楊綿綿成功地逾越了。她不僅成功地經營了一個企業,也成功地經營了一個家庭。無論是作為一個職業女性還是一個家庭成員,她都是一個駕輕就熟的成功者。
楊綿綿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上有年近九旬的婆婆,下有兩個已婚的女兒,她自己還在1997年成了外祖母。楊綿綿和愛人是大學同學,幾年前愛人從總工程師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從此有了一個主要任務:照顧好家庭,給妻子營造穩固的大後方,而且他做到了。朋友、同事、鄰居都說,這是一個忙碌著的家庭,但也是一個相親相愛、和和睦睦的大家庭。而其實,由於工作太忙,在家的時間太少,楊綿綿對家裏人始終有一種愧疚的心理——盡管家裏人很理解她的工作。因此,每當有空閑回到家裏,楊綿綿總是想方設法回歸一次家庭主婦的角色——盡量多幹些家務。
實際上,楊綿綿的事業早已成了全家人的事業。她每天回家必定要把一天的工作經曆告訴家人,對有些問題還虛心“討教”,聽取家人的看法,有時甚至會發生一些“爭執”。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溝通中,海爾的發展已經成為每個家庭成員關心的事情,成為全家人關注的主要話題,支持楊綿綿的工作則成為家人自覺不自覺的行動。偶有閑暇,當全家人坐在一起時……楊綿綿會也會仔細傾聽丈夫、女兒講講各自的生活、工作中的事兒,其樂融融。
一個是和和睦睦的小家,一個是團結奮進的海爾這個大家——從某種意義上說,楊綿綿在經營著兩個家庭。但不管怎樣說,在楊綿綿的人生中,海爾這個大家庭,畢竟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
進入新世紀,在海爾的舞台上,作為主演之一的楊綿綿,仍然在吟唱著動人的旋律。從繼續推進流程再造到實現產融結合,從與國際企業巨頭建立競合聯盟到進軍IT領域,從繼續擴展國內基地到大幅進軍國際市場,楊綿綿都親自參與了策劃和決策……在這個舞台上,那種富有親和力的笑聲,那種坦誠自信的形象,那種依然年輕的步伐,一如既往地感染著人們。
在與國際財團的談判桌上,在作為中國企業和亞洲企業代表人物的世界性會議與論壇上,在“兩會”和世界婦女大會這樣的高層會議上,人們都可以看到一個既有聰明智慧又有幹練品格的中國新女性形象。
海爾塑造了一個“追求卓越、敬業報國”的群體,楊綿綿無疑是這個群體中的傑出一員;
海爾營造了一種獨樹一幟的文化,楊綿綿無疑是這種文化的一個號角;海爾唱響了“海爾·中國造”的動人旋律,楊綿綿無疑是這一旋律中的主要和聲。2002年,一種被稱為“速度、創新、SBU”的嶄新發展戰略,又在這個中國頭牌家電王國中開始實施。在張瑞敏所倡導的這一嶄新戰略中,楊綿綿繼續承擔著實踐者、創新者、奔跑者的角色。她知道,永遠創新的海爾不會停步,她和她的同事們也永不會停步。因為她知道,在海爾的背後,在海爾3萬員工的背後,在她的背後,是中國民族工業的一種期望。而在海爾的前方,在海爾3萬員工的前方,在她的前方,是中國民族工業的更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