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開始注意到,對麵駛來的所有車輛,沒有一輛越過中線!
這是一個左右極不“平衡”“對稱”的車道,一邊是光光的道路,一邊是密密麻麻的車子。
然而沒有一個“聰明人”試圖去破壞這樣的秩序。要知道這裏是荒涼的澳洲最南端,沒有警察,也沒有監視器。有的隻是車道中間的一道白線,看起來毫無任何約束力的白線。這種“失衡”的圖景在視覺上似乎絲毫沒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卻漸漸地受到了一種感動,我多麼希望同樣的場景盡早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
夜幕降臨了,所有的車都打開了車燈。有著那來自對麵一側的流動的燈光,我感覺到了一種無言的美。我必須說,那是我平生所見過的最美麗的景觀之一,它給我留下的印象,甚至要比後來我們如願看到的場景———暮色之中,可愛的、憨態可掬的小企鵝從海浪裏浮現出來,然後搖搖擺擺地踏上沙灘,一路追逐著回到沙丘巢穴——還要深刻。我們從那條流淌的車燈之河中看到了規則之美、製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維納斯
其實,生活裏的“下落不明”情形往往更多。
它們的“不確定性”一樣蘊含著豐富的價值。隻是人們卻不一定有所感受。
美術商店門口,有座斷臂的維納斯雕像,約兩米高。有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領著小女兒路經這裏。小女兒竟停了下來。年輕的母親便指著雕像說:“她是維納斯,羅馬神話中的女神。她多美!”小女兒的眼睛閃著異樣的神采,她忽然問:“她怎麼沒有胳膊和手呢?”年輕的母親遲疑了一會兒,才說:“她生下來就沒有了……她永遠是最完美的女性。”
維納斯的斷臂到哪兒去了呢?據說,1820年從希臘彌羅島上倒塌的廟堂裏發掘時,已經下落不明。不過,這件希世珍品的藝術內蘊卻因此更豐富了。
其實,生活裏的“下落不明”情形往往更多。它們的“不確定性”一樣蘊含著豐富的價值。隻是人們卻不一定有所感受。
奮鬥的另一麵
適應環境本身就是奮鬥的組成部分,隻有在此基礎上,開辟戰場去對抗生活才有勝算的光明。最後一課。
社會心理學教授在講台上,告訴他的學生們:“奮鬥通常是指一種強硬的人生態度,主張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事實上人麵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是極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為年輕的激情而被‘奮鬥’這個詞誤導。”
學生們很驚奇,這樣的話竟然由敬愛的導師講出來,活像某個小品中的場景。教授顯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緒,笑嗬嗬地說:“在我看來,奮鬥包含兩個層麵——積極鬥爭和消極適應。請大家隨我走一趟。”
數十號人浩浩蕩蕩地開拔到教授家門前的草坪上。教授指著一棵老槐樹說:“這裏有一窩螞蟻,與我相伴多年。”學生們湊上前觀看:樹縫裏有小洞,小螞蟻們東奔西跑,進進出出,很熱鬧。教授說:“近些日子,我常常想辦法堵截它們,但未能取勝。”學生們發現,樹周圍的縫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給封住了。“可它們總是能從別處找到出路。”教授說,“我甚至動用樟腦丸、膠水,但是,它們都成功地躲過了劫難。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它們惟一的進出口在樹頂,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後,我發現它們重新在樹腰的空虛處開辟了一個新洞口。”學生們表示欽佩。教授說:“螞蟻們的生存環境不比你們廣闊,它們的奮鬥舞台實在很狹窄,更重要的是,它們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們沒有與我這個‘命運之神’對抗,而是忍讓與適應。當它們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洞口被堵死這一事實時,它們就很快地適應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於拚搏、廝殺的猛獸,如獅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況大多岌岌可危,因為它們與螞蟻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奮鬥的另一層力量——適應。”
適應環境本身就是奮鬥的組成部分,隻有在此基礎上,開辟戰場去對抗生活才有勝算的光明。
智者的導師
原來帶給他疼痛的石子,成為啟迪他智慧的功臣。我們生命中原來帶來痛苦的事物,說不定也會是另外一種祝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