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卜力工作室 夢想被現實碾碎(1 / 3)

吉卜力工作室 夢想被現實碾碎

聚焦

作者:露牙 小胖

編輯 _ 王宇南 撰文_ 露牙、小胖 美編 _周鑫瑤

吉卜力工作室停止動畫製作的傳言,讓很多動畫影迷們黯然神傷。可是,拋開感情因素,對於多年來依賴宮崎駿且飽受財政困擾的吉卜力來說,這殘酷的一步似乎是早晚的事兒。

吉卜力是一家日本動畫工作室的名字,成立於1985年,由導演宮崎駿及他的同事高畑勳一起統籌。在將近30年的曆史當中,共發表長篇動畫作品22部,短片動畫作品15部,還伴有電視遊戲、電視廣告、卡通係列劇等其他作品,並成為亞洲動畫電影的代表影響世界。對於很多動畫迷來說,宮崎駿的作品陪伴他們成長,即使到了成熟的年紀,電影裏的純真和美好也不會過時。

可這些輝煌的過往在8 月 3 日戛然而止。吉卜力工作室發言人、製作人鈴木敏夫在參與日本TBS 電視台“情熱大陸”節目訪談時表示:“雖然說出來有點嚴肅,我們想不如把製作部門解散了吧,整個吉卜力工作室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確實要承認宮崎駿的引退影響極大。”目前看來,新作《回憶中的瑪妮》將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最後作品。

動畫電影吹來的熱風

1984年,宮崎駿已經在動畫電影領域受到認可。《風之穀》的上映大獲好評,電影中的世界被那場“火之七日”的戰爭毀掉,人類麵對巨型昆蟲和會釋放瘴氣的腐海森林包圍威脅下積極求存。那時,宮崎駿創作的個人風格就十分明顯。

隻不過,《風之穀》並不是吉卜力工作室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該團隊於1985年在德間書店的出資幫助下,才正式轉型為“吉卜力株式會社”。那時他們的製作方式是,需要製作作品時便集合製作團隊,沒有工作時解散。宮崎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把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對動畫電影製作的情懷,融入到吉卜力工作室當中的。

“吉卜力”(Ghibli)的名字也出自宮崎駿之手,意思是在“撒哈拉沙漠上季節熱風”。之後,這股熱風便持續至今。吉卜力也是二戰時候意大利一款偵察機的名字,由於宮崎駿父親曾經在飛機製造廠工作,從小宮崎駿就對飛行和天空充滿著向往,這也是宮崎駿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天空場景和各式各樣飛行器刻畫的原因。他們自己從2003年開始發行雜誌的名字也叫《熱風》。

宮崎駿和高畑勳是吉卜力的核心人物,更是吉卜力的靈魂。他們相識於東映動畫公司,1971年一起跳槽到A-Pro動畫,又輾轉了Zuiyou映像之後。最後在吉卜力成為傳奇。因為有著多年的動漫經驗,兩個人都深知電視版動畫即使廣受歡迎,卻無法表達內心真正的追求。“他們所追求的,是純粹而高品質的動畫,是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畫人們生命中喜悅與悲傷的動畫。”他們做到了這一點,多年來一直在製作精工細致的劇場版,並留下了諸多經典。 比如:《天空之城》中的拉普達、遠古生物的美妙家園,抑或是《龍貓》幫小月喚來的神奇貓巴士車都被影迷津津樂道。

《千與千尋》是吉卜力工作室影響力的頂峰。票房超過300億日元創造曆史,甚至連首相都來影院捧場。而宮崎駿也開始得到國際的承認,橫掃奧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電影的取景地台北的九份老街和阿妹茶樓也成為後來影迷朝聖的熱門景點。

除了電影本身,宮崎駿係列動畫的配樂也成為電影史上最感人和值得探討的部分。因為與日本音樂大師久石讓的合作,為電影情緒的鋪墊和人物的刻畫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宮崎駿和久石讓的聯手,則是由高畑勳一手促成的。

所以,當《回憶中的瑪妮》似乎已經是最後一部作品時,很多人顯得有些傷感。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吉卜力並沒有解散,因為之後它還有管理版權之類的事務,但意味著好時代已經日漸消逝。

對於中國影迷來說則更為遺憾。因為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從未在中國大規模公開上映。有記載的隻有2012 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是播放的《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可這不能阻擋喜愛,就在最近,網絡上還有人在感慨:“在我們奔跑的人生中,我們慶幸遇見了宮崎駿,在他的動畫世界,我們放肆地笑鬧。然後發現,自己都是曾經被他疼愛的孩子。”

表麵光鮮的窮人

事實上,雖然經典作品一直流傳,但吉卜力工作室一直都不像表麵上的那麼光鮮。就拿剛剛上映的《回憶中的瑪妮》舉例,若是票房未達預期虧損嚴重的話,工作室將要靠版權和衍生產業鏈來回血,這聽上去有些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