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原本是沒有憲兵的,而且憲兵的責任往往是由最高將領的衛兵來臨時擔任,可以說,很多時候。憲兵多是有哪些不是專門的軍人來擔任。哪些軍人除了在戰場上打仗之外。還有臨時的任務就是擔任憲兵的職務。

雖然齊國人照搬照抄了一個憲兵出來,但是憲兵的專業化道路依然沒有學來。也就是說,本質上的東西。齊國人並沒有學到家。

不過,齊國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學到。他們最起碼學到了一點。那就是如何管理他們的後勤。秦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參謀部製度。這種參謀部製度,最早是為了籌劃後勤而建立的。秦軍按照尚文的意思建立了這樣的製度。並且提前規劃,這樣一來,秦國的後勤和戰爭態勢有機的和為一體。這讓秦軍的作戰效能大大的提高了。

而齊軍雖然不知道參謀部建立的一開始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他們認為,燕軍參照秦軍建立起來的參謀製度,在處理後勤問題上,非常的好用。特別是彈藥分配以及後勤補給物資方麵。這點要遠遠高於以前將領製定,劃歸,因為將領不僅要管理行軍布陣。布置作戰任務等等,還要管理後勤補給物資方麵的事情。雖然這方麵。最早有軍中司馬來管理。但是司馬的權限並不能知道全局是怎麼考慮的。而秦軍的參謀部製度,一開始就是從全局考慮。這點。要比古代的司馬製度要高出不少。

也正是因為如此,齊軍果斷的放棄了司馬製度。采用了更加合理的參謀部製度。雖然,齊軍不叫參謀部,叫做司馬部,但是其作用卻和秦軍的參謀部性質是差不多的。

在功能上,齊軍的司馬部權限暫時還沒有秦軍的參謀部那樣大。相反。他們的權限暫時還僅僅管理的是齊軍的整個後勤補給,特別是武器彈藥分配問題。所以,齊軍的司馬部權力暫時不是很大。而且還沒有形成秦軍那種較為完備的參謀部製度。

司馬部的權力不是很大。主要是齊軍將領的個人認識有關。他們片麵的認為,有了火器之後。武器彈藥成為後勤補給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火炮這種技術兵種出現之後。火炮對炮彈的依賴,特別是步兵以火炮為中心的火力展開變成了整個陣型的中心點。這個中心點的支撐作用變得非常明顯。

火炮的作用在齊軍將領眼中是非常明顯的。火炮可以摧毀任何敵方的火力點。在強大的陣型,麵對火炮的轟擊也會變得不堪一擊。然後在使用步兵火槍陣型一壓。完全可以取得勝利。也正是這種火力打擊想法,讓齊軍將領認為。勝利的關鍵因素全部壓在了火炮,而火炮炮彈的供給多少將和炮彈壓製時間的長短有很大的關係,為此,齊軍的司馬部才專門建立起來,並且是針對火器後勤補給的,特別是炮彈的補給。因為這個前線能否發揮最大的火力壓製有意很大的關係。

戰爭總是讓戰爭機器,特別是軍隊做出一些高效率的事情來。對齊軍而言就是這樣,齊軍也在不停的學習和借鑒當中,特別是有關火器戰爭時代開啟之後的一些戰術戰法,齊軍不僅僅要學習,也要自己不斷的創索。因為之前誰也沒有這種經驗。

秦國自己也是自己不停的改進學習。東西兩大強盛的國家都在火器戰術方麵進行不停的探索,秦軍過多的依賴他們發達的技術,而齊軍,則在戰術方麵不斷的積累經驗。同時,他們也在學習秦軍在整體管理上的先進理念。比如,秦軍的參謀部製度。以及其他的管理方法。齊軍一些將領認為,也應該像秦軍那樣設置軍銜製度。但是這種製度建立是和秦軍的經濟基礎相聯係的。

秦國的國家基礎是工業化時代開啟的時候。人們工作都是自由平等的。而且良好的企業管理。讓秦軍更加注重個體的發揮以及集體功效一致的發揮出來。也就是,處於激勵的原因,秦國的企業管理是不太關注個人其他原因的。比如,出生,以前之前幹過什麼,他們看中的是個人現在的能力。

而齊國則不同。齊國有嚴格的等級製度。平民就是平民。大夫級別的官員人物就是官員。至於那些讀書人,他們則有自己的圈子。而且,這種界限雖然一度變得模糊不清,但卻依然存在,也正是這種存在,導致齊軍不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有利於底層晉升的軍銜製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