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仿製兵器(2 / 2)

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也正是這樣的優點存在,讓這種槍可以大規模的仿照。秦國並沒有限製鋼材的出口,相反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財,一些特種鋼材不計後果的進入六國市場。從點一鉬鋼板到無縫鉻管。除了沒有一些機床設備,秦國幾乎都把這些能造槍的材料都出口給了六國。

與其花費大價錢購進成品。不如購進原材料進行仿製。這就是齊國人最初的想法。他們買進不同的材料。熟練的工匠依靠一雙手的手感用銼刀,錘子,磨砂輪等看起來非常原始的工具仿製那些拆卸開來的手槍零件。

“小心點不要刮透了。”一名工匠給自己的徒弟囑托道。為了製造手槍的套筒,齊國工匠使用了砂輪打磨出一道軌道,然後使用鑿,刻刀進行刮,最後使用磨砂打磨拋光,這樣一來就初步具有了秦國那種衝壓機件的效果,秦國製造的這款17型手槍最初使用機加工和切削工藝,後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才改進為衝壓工藝,材質由原來的鎢鋼改為普通優質鋼。槍管采用冷凍處理使得槍管更加耐用。

而出口給六國的鋼材中恰恰有這樣的冷凍鋼管,而且口徑都和17型的點五零口徑一致。這樣一來通過完全手工仿製就能製造出一把一模一樣的手槍。

不過一些材料齊國還是無法做到的。比如采用塑料的防滑握柄,齊國無法搞到這樣的材料。他們還不明白世界上還有還有這樣的材料能夠搞出來。不過,一個簡單的防滑握柄難不倒齊國工匠。工匠們采取了另外一種材料,薄木片或者是竹片來代替。

在花費了一天半的時間仿製出第一把17型手槍之後。齊國的工匠開始嚐試性的大量製造。秦國使用機械可以一個工時內製造出一把手槍。而齊國工匠卻要花費一天半的時間。這顯然還達不到大規模量產的規模。

齊國工匠開始大量招收學徒進入作坊加工這種手槍零部件,然後這些零部件進行合格測試,最後進行組裝。標準化生產在齊國並不新鮮。在女工縫製那些飛艇氣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齊製長度單位進行生產。

齊國工匠也對秦國的17型手槍嚐試性的改進。主要是彈匣方麵。八發彈匣對於戰壕內的短兵射擊顯得有些非常的不夠。所以,齊國工匠簡單的將延長了手槍彈匣的長度,延長之後彈匣由原來的八發彈改為十三發彈匣。但彈匣的裝彈模式依然是單排模式,不是雙排模式,雙排模式可以大大縮短彈匣的長度,這樣可以使得使用者手中的手槍不用顯得那樣的突兀。

不管怎麼說,齊國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挖掘他們潛在的戰爭資源。手槍的仿製就是潛力之一。他們可以利用這些仿製工藝發展自己的兵器製造業,這對齊國來說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