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俊海:保護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1 / 2)

劉俊海:保護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

關注

本期客座總編輯:

劉俊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證監會規劃委員會委員。2006年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曾經有一句宣言:“保護投資者,就是保護華爾街”。在劉俊海教授看來,我國資本市場當前低迷的症結並非資金的匱乏,而是投資者信心的匱乏。由於投資者權益保護不足,致使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存在著“重融資、輕回報”,“重效率、輕公平”,“重發展、輕規範”,“重創新、輕誠信”的烙印。因此,沒有投資者保護,就沒有資本市場的大繁榮大發展。

《檢察風雲》(以下簡稱《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製,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這是我國資本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法律製度和市場機製的設計中,如何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這一精神?

劉俊海(以下簡稱劉):從中小投資者與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關係的角度來看,加強中小投資者保護工作有三方麵工作要做。

首先要建立健全適當性管理為核心的投資者友好型市場準入體係。市場準入是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和中介機構不區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和識別能力,把高風險的投資產品推銷給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中低收入人群,包括離退休人員。有些機構拒不履行對開戶投資者的風險披露義務,甚至公然以高額回報誤導、欺詐客戶的方式開展投資活動。有些機構肆無忌憚地侵害投資者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為從源頭上保護風險承受和識別能力較弱的投資者遠離高風險產品,應當健全投資者適當性製度,製定完善中小投資者分類標準,科學劃分風險等級,進一步完善規章製度和市場服務規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和中介機構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適當性管理製度,確保以適當的方式、把適當的產品賣給適當的投資者。

其次,要健全投資者友好型的公司治理體係。公眾投資者不僅僅是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更是上市公司的股東與主人。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應牢固樹立股東主權意識,要全麵尊重廣大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分紅權、知情權、決策參與權、監督權等各項權利。

經營者要時刻對投資者心存感恩心態,真正做到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對控製股東與非控製股東,經營層要一視同仁,並主動關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非控製股東。為強化股東分紅權,上市公司要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盈利能力,優化投資回報機製,增強持續回報能力,要求上市公司主動積極回報投資者,建立多元化投資回報體係。為強化股東知情權,上市公司要切實增強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提高市場透明度,切實履行信息披露職責,尤其是積極推行信息披露的簡明化運動。為強化股東表決權,上市公司要完善中小投資者投票等機製,建立中小投資者單獨計票機製,保障中小投資者依法行使權利。

此外,還要建立投資者友好型的投資者教育體係。資本市場是信心市場。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對刺激投資信心具有重大意義。應當高度重視強化中小投資者教育,要加大普及證券期貨知識力度。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係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先行試點。此外,還應當提高投資者的風險防範意識,倡導中小投資者樹立理性投資意識,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不聽信傳言,不盲目跟風,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當然,投資者也要自覺樹立科學投資、理性投資、依法投資、文明投資、審慎投資、價值投資與誠信投資的新觀念。建議廣大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目標時,要樹立“三品合一”的投資理念,破除對技術分析和親朋好友推介的迷信與依賴,重點關注上市公司的產品(包括內在品質與外在品牌)、企品(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與社會責任感)與人品(董監高、控製股東與實際控製人的價值觀與道德操守)。

《檢》:目前股市比較低迷,從法律角度來看,如何才能重啟股市輝煌,重塑投資者的信心?

劉:不管是給人治病還是給股市治病,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科學的診斷。我們現在的股市症結何在?是缺資金嗎?如果是缺資金我們按照找資金的方式找社保基金、找住房公積金,引導長期資金入市。但是在我看來,當前的股市與其說是缺資金,不如說是缺信心。出路何在,重塑理念、重啟股市,需要弘揚股權文化,全麵建設投資者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