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論茶(二)(3 / 3)

茶藝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衝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評論】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麵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觀日本茶道,強調的是以下三個觀點: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這四個字,人們馬上就會和茶道聯係起來。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諸形式。

(二)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輩子”的意思。一期一會是說一生隻見一次,再不會有第二次的相會,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所應抱的心態。這種觀點來自佛教的無常觀。佛教的無常觀督促茶人們尊重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舉行茶事時,要抱有“一生一世隻一次”的信念。時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實地遵守著一期一會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從每一次緊張的茶事中獲得生命的充實感。

(三)獨坐觀念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湯一會集》。“獨坐”指客人走後,獨自坐在茶室裏,“觀念”是“熟思”、“靜思”的意思。麵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日不會重演。茶人的心裏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湧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作“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強求對茶的突出。這正是兩國茶文化上最大的差異,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兩國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係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同時,又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所以中國對於茶,隻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反觀日本,從一開始,茶的傳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層社會將茶上升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某種需求,將茶套入一個神聖的光環中,務精務細,不能不說拘泥於表象而淪落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經淪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這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表象上看,自近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趨向於沒落,反而不及日本這家後來者了;但從深層次上看來,這是由兩國的民族心態和文化底蘊所決定的:在中國,茶隻是一門藝術,是從屬於人的一種文化現象;而日本,則是神聖、嚴肅的大“道”。

[編輯本段]【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製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佛教的傳播與中國化佛教的傳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未,自印度傳入中國;東漢初,在封建統治階級中間流行,宣揚“人死精神不滅”,因果報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飲酒,慈悲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義。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硝煙四起,人民生命塗炭,勞苦大眾,富貴榮祿者都可以從佛教教義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統治階級則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傳播很快。

佛教的傳播者認識到,要使佛教在中國紮根必須與中國國情相揉合。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求生存與發展,還在思想意識形態和教義上竭力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並互相滲透互為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並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合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身“四德”(常、樂、我、淨)。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言)力圖兩者相融台,調台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注意調合中國傳統思想。北宋天台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裏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天艱難的說出了自己所以知道的東西說。

“沒有想到啊,原一位自己已經對茶道很了解了。原來甜甜姑娘是茶道的能者啊!佩服佩服啊!”霍去病可是非常真心的說。

“一般一般啦。天色也不早了,我們先回去了。”甜甜看了一下天色說。

“那好,歡迎下次再來。”

“不用送了再見。”

“那好,我就不送了。再會。”

“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