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論茶(一)(1 / 3)

“咳咳,我就不客氣了啊!以下就是我所懂得茶道: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嚐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采製的研究,於是出現曆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裏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曆程中,湧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係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製和飲用經驗,全麵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麵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係至深,涉及麵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裏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曆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曆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係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布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係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係,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裏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藥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係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隻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製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肴設不禦,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