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放下狹隘,心寬一寸,路寬一丈(2)(1 / 3)

挺一挺,困難都會隨風而逝

有時候,生活或許很無奈,它給了我們太多磨難和曲折,但我們能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它,改變它,努力發現其美好。不要被當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放棄自己的目標;更不要被眼下的挫折與情勢所左右,失去了更上一層樓的信心和前行的雄心壯誌與昂揚鬥誌,讓理想一如三月細雨中的花隨風飄落。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把失落的淚水抹去,重新積極地投入熱情,挺一挺,熬過今天,就會迎來朝氣蓬勃的明天。

1948年的夏天,南美洲一個叫加拉尼溫斯的小城,酷暑難當,氣溫接近40℃。小城街頭,有一位綽號叫“魷魚”的小男孩,每天要拿著鞋刷給人擦皮鞋。

小魷魚有一對父母,還有七個兄弟姐妹,這個龐大的家庭已經斷糧好幾天了。這一年,他才3歲,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衫,汗如雨下,對每個過往的行人都投以期盼甚至乞憐的目光,指望有人能停下腳步,把皮鞋伸過來讓他擦,否則他今天就得挨餓。3歲的小孩童,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那就是讓自己和家人每天能吃上一頓飽餐,不再挨餓,也就是“零饑餓”。這個夢想很小,卻難以實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魷魚的“零饑餓”夢想有了新內容,那就是讓全家人個個衣食無憂。為此,在他14歲那年,就離開校園,走上了打工的生涯。他先是當倉儲員,開始隻是幹些雜活,為了提高收入,他苦讀車工課程,後來成了一家五金廠的車床工。魷魚與其他工人吃住在一起,體會到了工人階層人民的艱辛磨難與悲慘遭遇。

18歲那年,魷魚因為一次工傷事故,失掉了左手小拇指,卻僅僅獲得微薄的賠償。這讓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轉變,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工人做些事。21歲那年,他加入了冶金工人工會,並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

25歲那年,魷魚因為手頭拮據,無法給懷孕的妻子治病,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撒手人寰。沉痛的打擊,讓他看清了社會問題,他的“零饑餓”計劃再次提升了層次,那就是要為工人爭取權益,要讓所有工人都能吃飽飯、穿暖衣。

26歲那年,魷魚為了實現“零饑餓”這一夢想,參選了當地工會領袖,並成功獲選。當年,他就發起冶金工人兩次大罷工,成為反抗軍政府獨裁統治的先鋒,工人的工資得到了提升,一些權益也逐步得到保障。

45歲那年,魷魚創建了“勞工黨”,越來越多工人擁護他成為工人領袖。在一次活動中,他不幸被軍政府逮捕,被判入獄三年半。在獄中的第一年,他備受折磨,但沒有絲毫的妥協之意,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第二年,高等法院迫於工人運動的壓力,宣告他無罪釋放。就在當年,他高票當選聯邦眾議員。

接下來,魷魚為了更好地實現“零饑餓”的夢想,毅然參加了總統競選。遺憾的是,第一次參選,他落選了。可他屢敗屢戰,又先後於49歲和53歲那年參選,均以失敗告終。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沉淪,因為他相信,隻要撐一下,前麵就是勝利的巔峰。

魷魚前三次競選總統的失敗,讓他意識到需要改變和提高自己,於是,他改變其激進工人領袖的形象,不但要做工人的代表,更要做窮人的代表。同時,他再次調整了自己的“零饑餓”,不僅僅是不再讓工人忍饑挨餓,而是要讓這個國家所有人有飯吃、有衣穿。

2002年,魷魚在第四次競選中贏得總統職位。

2006年,魷魚憑借著四年的“零饑餓”計劃的成功執政,獲得了總統連任。

魷魚的最大政績,就是為最貧窮的階層推行了一項食品計劃,即“零饑餓”計劃,使這個國家93%的兒童和83%的成年人在他執政的兩屆政府期間一日三餐都能得到食品。而他帶領的巴西也從“草食恐龍”變成了“美洲雄獅”,一躍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2010年5月10日,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因他對消除貧困所做出的努力而授予他“反對饑餓鬥爭的全球冠軍”的稱號。

他的原名叫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則是人們給他起的綽號,在葡萄牙語裏就是“魷魚”的意思。他就是巴西前總統盧拉。

要時刻記住,你不能左右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製它的寬度,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即使不能樣樣順利,但你也要事事盡心,一旦選定目標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誌和信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今天挺一挺,明天又是一片豔陽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