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的各個廳也很忙。不少單位租下某個廳,舉辦頒獎儀式,然後請來官員頒獎。其實交點錢就能成為獲獎者,於是“在人民大會堂獲得某某榮譽,又由某某頒獎”,便成了一些沽名釣譽者的誘餌。“人民大會堂”五個字的金錢味道越來越濃了。
“人民大會堂綜合服務開發中心”成立,市場開發更是勢如破竹。他們甚至走出大門,到社會上承包酒樓,開辦聯營公司。
果然,人民大會堂變成了巨大的財富之樹,既開花又結了果——到1986年,僅僅兩年時間就實現了行政經費自給自足。1991年,經營總收入竟達到兩億!
前門樓子搞承包
改革開放之風也吹到古老的前門樓子上。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幾位解放軍將領曾在箭樓上檢閱入城的部隊,此後幾十年一直閉門謝客。雖然這兩座城樓名聲顯赫,婦孺皆知,且頗有人緣,但幾十年間它們總是板著麵孔,冷漠地注視著前門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老北京人覺得它們陌生了,不是街坊們心裏想著、嘴裏念叨著的城門樓子了;而新北京人就壓根兒沒把它們夾在眼裏,隻知道那是一個過了氣的大古董,一點也不時尚。
正陽門在明清時是北京城的正門,也是京城九門中最大、最壯麗的城門。碩大的城門平常是關閉的,唯供皇帝出城所用。民國時期,前門一帶交通擁堵不堪。1915年,民國內務部總長兼北平市政督辦朱啟鈐奉袁世凱大總統之命,拆除了正陽門與箭樓之間的半月形甕城,城樓下便成了小攤小販的“樂園”。
那時,北平市政府不願意花錢白養著這兩座城樓,一心想把它們賣掉,坊間曾幾次傳出箭樓與某某老板的緋聞,但都如浮雲。1928年,箭樓果真被某老板以3萬塊大洋率先買走。城樓被賣了,還真是爆炸性新聞。很快城樓上開設了電影院、國貨陳列所和國貨商場。開始生意還真紅火了一陣,人們不僅可以購物,還能登高遠眺。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箭樓上冬天太冷,夏天蝙蝠成災,生意逐漸冷淡。前門樓子史上的第一次經商夢,就這樣以破滅而告終。
不過箭樓上的“國貨陳列所”值得一書,這是一批愛國實業家為了振興祖國經濟,抗衡洋貨入侵,從全國組織調集的名特產品,進行展示和銷售。其中包括江浙的絲綢、景德鎮的瓷器,茅台、西鳳等名酒,以及珠寶、玉翠、牙雕、刺繡、地毯等等,可謂集民族精華之大全。當時此舉確實為振興民族企業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中國人就應愛國貨,振興中華提倡國貨”成為流行一時的標語口號。國貨陳列一直到1937年北平淪陷才不得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