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未落,會場上頓時發出一陣大笑,連那些反對者也禁不住笑了起來。於是,演講就在新的氣氛中重新進行下去。
當會場裏發生騷動,或者在某個角落有一些聽眾交頭接耳,無心聽講的時候,演講者的情緒常常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時候,有經驗的演講者會突然把話停下來或將語調減緩,專注地望著那些無心聽講的聽眾,以觸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不自覺地停止交談,想要看一看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不講了。
著名的演講大師李燕傑受邀去給大學生們作演講,題目是《德才學識與真善美》。可能是大學生們覺得這個題目過於空泛,表現得毫無興趣。演講剛剛開始,就有一些人開始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甚至有人昏昏欲睡。這時,李燕傑就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母親趁著節日到大學看兒子,可兒子正在實驗室裏聚精會神地工作。母親不忍心打擾兒子的工作,便獨自一人來到了兒子的宿舍。進了宿舍,母親發現兒子的被褥有點髒了,便想幫兒子拆洗一下。哪知,當母親把被褥掀起來的時候,竟呆住了,不一會兒,眼淚就嘩啦地流下來了……”
講到這時李燕傑忽然打住不講了,表情平靜地注視著全場的聽眾。於是,學生們疑惑不解,不明白為什麼母親會落淚,他們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了,全場寂靜無聲,大家都在等李燕傑來揭開這個謎底。
李燕傑見時機已到,便接著講:
“原來褥子底下是一片鈔票……”
這樣,聽眾的情緒被演講者牢牢地抓住,他們會不斷地產生疑問:鈔票從哪裏來得?母親見到這些鈔票為什麼要哭?於是,他們就會專注地聽演講,以便從中得到答案。
所以,演講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控場技巧,運用各種方式激發聽眾的興趣,使他們將精力重新投入到演講中來,這就需要演講者在平時多培養應變能力,處亂不驚,才能在演講中臨危不亂,征服聽眾。化敵為友爭取聽眾
一場演講,如果有人故意搗亂,鼓倒掌、喝倒彩,會場的形勢就不易控製,演講者就會處於極其尷尬的境地。因此,在演講之前,演講者必須充分了解聽眾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學曆、群體性格、社會背景等方麵,做到有備而來。1858年,林肯要競選美國上議院的議員,他不停地在全國各地作競選演說。這一次,他來到了美國南部的伊利諾伊州。
那時,伊利諾伊州經濟不是很發達,農奴製在那裏還很盛行,而林肯則堅決主張廢除奴隸製。所以,伊利諾伊州的農場主們對林肯這個廢奴主義者恨之入骨。他們甚至揚言,隻要林肯敢來做演說就要尋找機會置他於死地。林肯對這些早有所耳聞,但他覺得人與人之間沒有溝通不了的問題,決定競選演說照常進行。同時,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親自登門拜見反對者的首領,同他們開誠布公地進行了長談,互相交流一下意見。
演說那天,人山人海。不少反對者腰掛短槍。腿綁利刃,氣氛相當緊張,但林肯還是從容不迫地開始了他的演講:
“南伊利諾伊州的同鄉們,肯塔基的同鄉們,密蘇裏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有些人下決心要和我作對。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也和你們一樣,是一個爽直的平民,我為什麼不能和你們一樣,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朋友們,我並不是你們所想象的那樣來幹涉你們的,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員。我生於肯塔基,長於伊利諾伊,和你們大部分人一樣,是從苦難中掙紮過來的。
我了解你們,但你們也應該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我。如果你們真的了解了我,你就會明白,我來這裏並不想做與你們不利的事。當然你們也應該不會做出對我不利的事。
同鄉們,我們大家應該是朋友。我想做世界上最謙和的人。所以,我誠懇地請求大家:請你們允許我說幾句話。
你們都是勇敢、豪爽的人,這你們不會否認吧!現在就讓我們誠懇地討論一個嚴重的問題,如何?”
……
這幾句近似套近乎的開場白,居然起到了奇效。會場剛開始的那種敵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場熱烈的掌聲。
林肯之所以會成功,因為他明白:自己是競選者,最需要的是選票,而不是與這些人的恩恩怨怨。因此,他並沒有直接麵對雙方爭執的焦點——奴隸問題,而是借同鄉關係來拉攏這些人的感情,贏得他們的好感。
當代演講家曲嘯曾應邀到沈陽一所監獄裏作演講。演講的對象不是管教幹部而是那些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