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陸人民的海洋情結(1 / 2)

內陸人民的海洋情結

學術展台

作者:景菲菲

摘要: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自古至今,近海人民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是“海洋”一詞不僅深植於近海人民的腦海中,更深深的影響著內陸人民。以內陸人們生活方式中海洋因素的變遷為例,來探討其海洋情結,對於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構建海洋強國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生活方式變遷內陸人海洋情結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之一,具有悠久燦爛的海洋文明曆史,豐富浩瀚的海洋文化內涵和前景廣闊的海洋文化發展空間①。因此,“海洋”一詞不僅深植於近海人民的腦海中,更深深的影響著內陸人民。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內陸人們最初對海鮮的喜愛,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海洋館、海洋公園的興趣,以至近年來的濱海旅遊,無不透露著人們對海洋的深厚情結。以此為契機來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對於實現中國海洋強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起初的“海鮮熱”

我認為“吃”是人的天性,《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因此,對於遠離海洋的內陸人民來說,可以吃到大海裏的東西,具有很強的新鮮感,而各種各樣的海產品,使內陸人民自始至終的喜愛海鮮。

海鮮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人類最具普遍意義的“貴族化與平民化共存”的食品。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縣城,每逢夏天,到處都有海鮮大排檔。海鮮大排檔打破了“高檔思維”(好像海鮮隻有公款和大款才能消費似的),讓海鮮走進了普通大眾的飲食生活,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體驗到沿海的美食。例如,總投資190多萬元的石家莊市新華區北大街海鮮特色街,各種各樣的海鮮是這條街的重頭戲:魚、蝦、螃蟹、海參、牡蠣、海螺……各種海鮮產品應有盡有,讓來往食客垂涎欲滴。除了數十家整齊劃一的海鮮小吃車、海鮮大排檔外,街上還聚集了大大小小20多家經營海鮮的餐館②。

同樣的,琳琅滿目的海鮮產品在內陸更是比比皆是,豐富著人們的飲食生活。超市中,各種各樣的幹魚片、魚米、鹹魚、魚醬、魚腸醬、魚子醬、蟹子醬、蝦醬等,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用料,深受人民的喜愛。同時,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海鮮市場,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買到自己喜歡的海鮮,一飽口福。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周穀堆水產市場的正常日交易量在800噸以上,是目前安徽省內較大的水產品集散地③。由此可見,內陸人民對海鮮產品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也足以證明內陸人們對海鮮的喜愛。

二、20世紀90年代來對海洋館等娛樂休閑設施的熱情

海洋孕育了生命,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海洋充滿了遐想與向往,渴望走近海洋、了解海洋。因此,海洋性質的娛樂休閑設施就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內陸城市,海洋館、水族館、海洋世界、海底世界等名目繁多、形式多樣的海洋設施不斷湧現,令人目不暇接。這樣就把海洋搬到內陸,展現了奇妙的海底世界,給久居內陸、遠離海洋的人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新奇感,中國大地大興海洋館熱,演繹出世紀末的海洋情結。

2000年至今,更是出現了休閑和綜合娛樂相結合的海洋主題公園的穩定發展④,使地處內陸地區的人們不再需要長途奔波就能親近海洋、認識海洋,感受海洋的博大精深,接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海洋主題公園是以海洋為主題,集海洋生物研究與展示、環境教育、海洋科普、海洋文化傳播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休閑娛樂空間,是傳播海洋文化、開展海洋科學知識普及、展示海洋科技成果以及滿足人們認識海洋、了解海洋的旅遊需求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海洋公園有很多,例如皇家海洋公園、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等。

有需求,才有市場。海洋館、海洋主題公園等娛樂休閑設施的湧現,迎合了內陸人民渴望走近海洋、了解海洋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群眾。內陸人民不但體驗了娛樂休閑的新方式,而且這些設施陶冶了大眾、教益了學生,向人們詳盡地介紹了海洋生態、海洋與人類的關係等豐富的海洋知識,同時出售各種海洋動物模型產品、海洋動物造型生活用品,還出售海洋科普書籍,使遊人在愉快的遊樂中不僅能夠領略大海的神美,更能增加一些海洋常識,對提高民眾的海洋意識極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