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發展路徑探討
學術展台
作者:陳娟
摘要:隨著風景園林行業的不斷發展,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學科的多樣性導致開設院校學科背景差異性,不同類型高校所開設的風景園林專業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就西南民族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在培養模式,建設目標,課程體係、特色建設等方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族院校風景園林發展路徑特色
1.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
中國風景園林高等教育始於1951年,以清華大學與北京農業大學聯合創辦的造園專業的建立為標誌。在50-70年代,由於受到當時的曆史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辦學基礎等因素的製約,風景園林教育事業經曆了更名、合並、撤銷、恢複等波折,但仍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80-9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各項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風景園林學科進入了恢複發展階段;21世紀以後,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們的環境和生態意識不斷增強,風景園林教育事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院校近200所,在校學生規模達到4萬餘人[1]。開設院校的性質由原來的農林、建築類向藝術、民族等類型拓展,如西南民族大學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和民族地區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於2010年經教育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準設立風景園林(原景觀建築設計)專業。2011年3月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風景園林學”(專業代碼:082803)成為國家一級學科,授工學和藝術學學位,與此同時也對風景園林教育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許多院校為了更好的適應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而進行著多樣的探索。
2.民族院校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必要性
2.1學科發展的需要
吳良鏞院士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築、風景園林、規劃三位一體的科學發展構想,1999年國際建築師協會(UIA)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和2001年出版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如今,建築、城鄉規劃、風景園林3個學科均被列為一級學科,三者互相依賴.融合、促進,增強了學科的整體凝聚力,在學科交叉的領域表現更為出活躍的生命力。西南民族大學自2002年開設城鄉規劃(原城市規劃)專業,2009年開設建築學專業以來經過10年的教學實踐和專業建設,無論從教學管理、師資配備以及各項硬件設施的配置等各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都已能完全滿足風景園林專業教學的需要。因此,風景園林專業的開設是我校順應學科發展趨勢,對現有建築類學科進行擴大和深化,使專業設置更為全麵合理的措施之一。
2.2民族地區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截止2009年底中國城鎮人口6.22億,城鎮化率46.6%,而中國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率僅為23%左右,發展嚴重滯後,城鎮的聚集力弱[2]。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抓住曆史機遇,加快城鎮化步伐。但是,緊張的用地資源,脆弱的生態環境,頻發的地質災害是大部分民族地區麵對的共同問題,城鎮、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在快速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日益突出,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製約了民族地區的發展。而風景園林學正是綜合全麵的研究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其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城鎮環境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中堅持人性化和生態化的規劃設計方向,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推進城鎮化。因此,西南民族大學風景園林計專業開設不僅是民族地區尤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人才戰略工程需要,也是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3專業人才市場的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呼聲也越發強烈。“生態田園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等城市建設目標此起彼伏;城市景觀設計、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設計、風景區規劃設計等工程項目如火如荼,風景園林設計市場空前繁榮。反觀我國的風景園林工程質量卻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和專業知識結構的欠缺所導致。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國內風景園林事業第一線的從業人員約560萬人,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足20萬人,僅占3.5%[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院校迅速增加,招生規模得到擴大,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專業人員的市場缺口,民族地區風景園林高級專業人才更是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