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拜占庭帝國農業史與其國家興衰之間內在聯係的分析(3 / 3)

三、晚期拜占庭帝國時代

(一)衰落時代

隨著軍區製在全國的推行,其內在的深層矛盾逐步發展,在以大地產主為核心的軍事貴族悄然崛起的同時,以農兵為主體的小農階層遭到侵害。拜占庭小農經濟十分脆弱,難以抵禦自然災害和戰爭的打擊,特別是隨著占有大地產的軍事貴族迅速興起,小農經濟瓦解的過程大大加速。大地主利用小農破產之機,以提供庇護權為借口吞並小農土地,並對小農的自由權利實行控製,迫使小農人身依附於大地主。11世紀以後,小農階層日益淪為大地主的農奴。雖然馬其頓王朝的皇帝認識到保護小農對於維護統治的重要意義,也采取立法措施限製大地主的擴張,但是,卻未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打擊大地主,因為皇帝們在發展軍區的同時必須借重大軍事貴族的政治勢力,維護其在地方的統治。打擊大軍事貴族就意味著削弱軍區製,小農經濟也難保存。特別是在大地主貴族勢力已經相當強大的情況下,對大貴族的真正打擊就等於取消軍區製,以農兵為主的小農亦將同歸於盡。因此皇帝的立法並未得到貫徹,而皇帝們對小農經濟的瓦解也無能為力,隻能聽之任之。到11世紀,隨著軍區製的瓦解,拜占庭國有小農幾乎完全消失。由於軍區製被破壞,以本國兵源為主體的農兵日益減少,拜占庭帝國被迫大量使用雇傭兵,進一步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衰落。

(二)尼西亞流亡時代

在拉斯卡利斯王朝的各項改革中,首先全麵實施旨在休養生息、恢複生產的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牧工商各業的稅收,免除過去因天災人禍拖欠的稅款。朝廷采取一係列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改善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條件,實行優惠政策,調動農牧業的積極性。為激勵民眾生產熱情,皇帝們親自下田耕作,建立皇帝示範農莊,並親自經營農、牧、漁、園藝業。尼西亞的農牧業迅速恢複繁榮,農民積極投身生產,使尼西亞成為東地中海和小亞細亞地區最富裕的國家。

(三)帕列奧列格時代

政治混亂加劇了國家經濟的崩潰,特別是農業經濟在內戰和外敵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幾乎被完全摧毀,帝國賴以生存的農業稅收全部喪失,傳統的以穀物和農副產品為主要商品的國內貿易完全消失。尼西亞帝國時期一度恢複的軍區製再度瓦解,不僅由於外敵侵蝕,土地資源急劇減少,使國家無地用來屯田;而且由於居民逃亡,人口大量流失,使國家無人用作農兵。一度成為拜占庭帝國穀倉的富庶農業地區,如小亞細亞和色雷斯地區大多淪陷於保加利亞和突厥人之手,大片土地無人耕種,變為荒地。國家直接控製的稅收小農紛紛托庇於大地主和地方貴族,成為喪失了人身自由的農奴,國家因此幾乎沒有收入,國庫空虛,靠變賣皇家財產、土地和借款度日。

結語

通過上述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農業興衰是決定拜占庭國家興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隨著農業的逐漸衰落,拜占庭帝國也逐漸走向滅亡。公元1453年,在與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決戰中,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據傳戰死在巷戰中。君士坦丁堡陷落了,這標誌著拜占庭帝國這個具有千餘年曆史的國家壽終正寢。從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史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業是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農業興,則國興;農業衰,則國衰。(作者單位:貴州師範大學曆史與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列夫臣柯:《拜占庭》,三聯書店,1962年。

[2]張聯芳、馬細譜編譯:《世界各國對拜占庭學的研究狀況》,《世界曆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1期。

[3]鄭瑋:《中國學者對拜占庭史研究綜述》,《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

[4]淩強:《應該加強對拜占庭曆史的研究》,《世界曆史》,198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