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漢族葬禮(2 / 2)

守靈,是在入殮之後的一個階段。在入殮之後,直係親屬就要坐在棺材邊上的長椅子上,吃飯睡覺都要在靈堂。在守靈的時候,兒女便要披麻戴孝了,這個也是很有講究的,並不是所有的親屬都可以穿麻衣的,必須是直係的親屬以及直係的配偶。而且連鞋上這種小細節上都是有講究的,最好穿白布鞋在鞋頭上縫上一塊紅色的布。靈堂布置的莊嚴肅穆,靈前的桌子上擺放著逝者的照片,以及各種的貢品。守靈的高潮是出現在晚上的時候,等到了晚上就會有道士來做法事,以使死者可以早日安息。在晚上十點鍾左右法事達到了高潮也就是兒女們圍繞著十二盞燈開始盤燈,繞一圈就要跪下來磕頭,對體力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也是檢驗兒女們的孝心。到十二點鍾的時候還要鳴半夜羅,敲三下短四下長,一共敲三回,鞭炮齊鳴。靈前的紙錢盆是不讓滅的,一直燒,燒到天亮。

祭奠,是在出殯之前對死者最後的哀悼。等到時候了親戚朋友就按照關係的遠近先後上前磕頭跪拜,兒女要上前攙扶。祭奠的時候會有主持在邊上喊話,某某前來祭奠,誰誰出來迎接。如果親友多的話這個程序要持續一個小時左右。

出殯是逝者離村的階段。隨著吉時的到來,在祠堂外麵的大路上已經排滿了送喪的人。個人分工明確,極少是空手的,稍大一點的孩子一般是扛花圈,年輕人有挑擔的,有放鞭炮的,有撒紙錢的。走在隊伍的最前列是親友們送的花圈棉被等物件,長子手持招魂幡走在隊伍的前麵,棺材是放在由“八仙”抬著走在後麵。由於墓地在山上雖然隻有短短的三裏路但是卻要走四五十分鍾。L村的墳墓一般都帶有墳圈,有較大的拜堂。等棺材到了墓地之後,並不是馬上就下葬的,而是要進行一係列的禮儀,其中哭棺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兒女那是抱著棺材大哭啊,邊上的陪侍就要盡力將其拉開,以便讓棺材順利下葬。在下葬之前,親友們必須把隨身帶來的竹棒和腰間的草繩放到棺材上,不可帶回家。負責下葬的人把墓室整理了一下,掃去挖墓坑時留下的腳印,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的龕內。棺材放進墓坑之後就要讓兒女們往裏麵放一些石塊泥土。這些都結束之後,大家就再次跪拜,這是在逝者新居的第一次正式跪拜。儀式結束後大家脫下白色孝服,取下頭上戴的白帽。下山時,還要給每個送葬的人發兩枚釘子、一根紅絲帶,寓意為家丁興旺,紅紅火火。

從一個葬禮就可以看出來漢族是一個擁有豐富禮儀和習俗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們並沒有把我們古老的禮儀文化丟棄,而是一直延續著,其中的一些細節可以變化,但是主要的形式還是基本不變的。從另一個側麵也可以反映出這些習俗頑強的生命力。

葬禮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習俗,它裏麵包含有我們祖先為了更好的生存而體現的智慧。葬禮上涉及到的社會關係是很複雜的,不僅擁有姻親關係,還有宗族血緣關係。宗族內有人去世後,其他人就需要去幫忙,各有分工。葬禮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增強群體的內聚力,通過溝通加強情感聯係。在葬禮上族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活基本上都是族人做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來宗族在鄉村社會的重要性。(作者單位: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定宜莊.口述傳統與口述曆史[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喬健.試說費孝通的曆史功能論[M].楊聖敏主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建設百年文選.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

[3](德)沃爾夫岡.查普夫.現代化與社會轉型[M].陳黎,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