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守軍高層在商討對策的時刻,中國空降兵還在持續不斷的空降,部隊的空降範圍越來越大,在北冰洋地區,空降兵們已經到了跟加拿大交界的戈登、邁克爾森山等地。
天空中到處是中美兩國的飛機在交戰,早上7點中國的那支深夜出發的艦隊抵達了韋恩賴特以南30公裏以外的海岸,很快中國軍隊就開始登陸。
40艘氣墊登陸艇載著5000多名陸軍士兵和物資開始搶灘,不過事前已經有蛙人摸上了岸,在這裏並沒有發現美軍守兵,因此登陸並沒有遇到抵抗。
此地沒有居民定居,美軍兵力有限,不可能在什麼地方都派大量的士兵駐守,另外這裏對於一般的船隻來說是不適合登陸的,加上沒有什麼戰略要地,因此也就被放棄了。
中國軍隊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登陸,很快他們就全部上了岸,僅僅花費了十來分鍾,同上岸的還有幾十輛坦克和幾門重型火炮。
士兵登陸後開始朝著韋恩賴特進發,由於路不好走,加上幾乎是徒步前行,士兵們花了兩個小時才到韋恩賴特,他們沒有作停留,在直升機的掩護下對這座隻有幾百人的小地方發起了進攻,戰鬥非常的輕鬆。
此前空降兵在周為空降,守軍有一半去追擊空降兵了,如今守在裏麵的也才一個營的兵力,雖然有完備的工事,但是在直升機和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的打擊下很快就投降了。
中國軍隊奪取韋恩賴特之後留下兩個營的士兵800多人留守韋恩賴特,其餘部隊則四麵出擊與空降兵彙合,下一步他們要奪取巴羅、烏米阿特、開普利斯本等地區。
而留守的部隊則要在韋恩賴特建立簡易的機場,為下一步空戰做準備,此時中美大戰已經進入了空權時代,海陸軍似乎還成為了配角。
阿拉斯加北的空降、登陸還在繼續,而在阿拉斯加半島的中國軍隊也發起來佯攻,此時在阿拉斯加半島的中國軍隊正在波特海裏一線跟美軍陷入了膠著的戰事當中,沒有海軍的支援,敵人的各方麵又太強大,在狹窄的半島上作戰確實不容易,此地是美軍的必守之地,空軍力量龐大,大規模使用直升機也是給美軍的戰鬥機當靶子。
另一方麵美軍的阿拉斯加艦隊雖然主力不在,但是畢竟是世界海軍第一,他們留下來的艦隊在晚上給中國軍隊很大的殺傷作用,還有就是會組織陸軍夜襲,因此在阿拉斯加半島中國軍隊的作為一直不大。
此刻中國可以說是兩麵夾擊,起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結果。
士兵麼趴在戰壕裏麵,他們現在都不怎麼出動了,現在他們隻是看著天上敵我雙方的空軍在天上廝殺,另外就是炮兵對轟。
大白天的在這麼狹小的地方要是進攻的話對於任何進攻的一方來說,損失都是巨大且令人不能忍受的,因此雙方都在晚上發起進攻。
激烈的戰鬥持續到了第二天。當然還會持續下去,而中國軍隊則源源不斷的登陸阿拉斯加,並且朝南穿插進攻,美軍沒打的手足無措。
美軍因為工業實力強大,之前作戰的就是日本和德國這樣的國家,眾所周知兩國雖然也是世界強國,但是跟美國比起來就差的十萬八千裏,因此兩國打仗都是要用大量的戰術、計謀,這樣才能盡可能的避免一比一的傷亡,很明顯他們硬拚是拚不過美國、英國、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的。
而美國因為工業力量強大,而且實力是德國和日本的好幾倍。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在開戰前卻沒有激活。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裏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1、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2、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3、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4、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
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麵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軍工生產:194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