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看不慣的世俗,靜一靜,順其自然(1)(3 / 3)

何況,隻要你原因靜心接觸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不論多麼“俗”的人,都有值得欣賞的一麵,市場上斤斤計較的小商販很俗吧?但他們的勤勞令人刮目;小區裏談家長裏短的大媽很俗吧?但她們在家裏既是賢妻也是慈母;公司裏總在為升職煩惱的小職員很俗吧?但他們用心經營自己的生活,有強烈的責任感……架子是什麼?架子就是你把別人的優點踩在腳下;寬容是什麼?寬容就是你把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視線平行。懂得欣賞別人,你會發現世俗自有它的美,越看越順眼。

03.尋幽覓靜,便得心安

心胸豁達,生活中處處皆有“清靜”之地。

有這樣一個催眠術,我們一個人就能做。沒人的時候靜靜地躺在家裏的床上,幻想你剛剛在睡夢中醒來,看到房間裏有一個樓梯。你沿著樓梯下去,在樓梯轉角發現一麵大鏡子,這時,你在鏡子裏看到什麼?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自己,恭喜,你已經催眠了自己,鏡子裏出現的就是你的內心世界。

如今,“修身”已經成了一個時尚的話題,各種養生會館如雨後春筍般在大城市出現,瑜伽等運動在白領人士中流行。人們也喜歡去聽一些名人的講座,他們聽的不是創業心經,而是如何在都市生活中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

孫小姐就喜歡每周去郊外的一座寺廟,聽一位禪師講講人生,她說自己並不像皈依佛門,也不想做俗家弟子,就是喜歡和禪師談話。禪師講的不是什麼大道理,有時候就是講講花草,講講茶道,她喜歡的是寺廟的那種氛圍,喜歡禪師身上的靜氣,那是在大都會生活的她所缺少的,每次從寺廟回來,她都覺得自己的心靜的像一潭水,平日梳理不明白的難題此刻纖毫畢現。她也從中獲得了生氣與力量……

人們追求的都是欠缺的東西,都市人最欠缺的,就是心靈中那一方清靜。就像在鏡子中看到的內心世界,有多少人看到平靜的草原,幽遠的森林,無波的琥珀,寬廣的大海,溫馨安靜的家……不管以心理學的解釋,這些東西象征著什麼,它們都說明人們的心裏,始終期望著一份寧靜,一份安詳。

再回頭看看我們每天的生活:每天早上我們被鬧鍾驚醒,急急忙忙穿衣吃飯,奔向公車地鐵;到了公司刷完卡,就要頭不抬眼不抬地工作;中午吃一頓便餐,下午繼續拚搏;晚上要在超市和網絡上消磨很多時間,然後匆匆上了床,還要擔心本月的生計,明天的工作。

我們煩惱,我們歎氣,我們悲傷,我們彷徨,我們在世俗之中輾轉反側,因為累,所以隻想做無聊的事,因為累,所以可以把計劃的學習、閱讀、欣賞無限期的拖延。我們始終不能有一份安心的感覺,讓我們覺得生活盡在掌握之中。我們被生活推著走,或者被生活遠遠落在後麵,我們沒有半刻平靜。

從前,在華山上有一座雄偉的寺廟,廟裏有很多小和尚,因為年齡小,他們很難保持安靜。好在寺裏的住持是慈祥的,對這些小和尚的管教並不嚴厲,他希望他們能夠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過自己強製的傳授。這些小和尚們呢,他們每天在不坐禪的時候都在寺院中嘰嘰喳喳,打掃的時候也會玩鬧起來。

有一個入寺比較早的和尚,年齡稍大,此時的他,已經習慣於坐禪的生活。他曾經厭惡喧囂,才選得此地出家,也正是這樣才能夠讓他遠離喧囂,過上平靜如水的生活。但是這些小和尚打亂了他的內心,他在坐禪的時候總能聽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嘩和笑鬧。雖然他很想教訓他們,但是主持曾經告訴他要慈悲為懷,寬容待人,與世無爭。沒有辦法,為了留得一方清淨,他隻能選擇到寺廟外的樹林中坐禪。

有一天,主持在小和尚坐禪的時候來到了樹林,問他為什麼在這裏坐禪,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說了。小和尚說:“因為這裏難得清淨,寺院中的小和尚實在是太過吵鬧了,為了修禪,我隻能找得一方清淨。”

住持笑了笑,問他:“這裏的蟬鳴沒有吵到你嗎?”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會影響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問他:“那麼你覺得小和尚的吵鬧和蟬鳴有什麼區別呢?”聽完住持的話,小和尚恍然大悟。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到樹林中坐禪。

俗世為什麼讓人不得清淨?因為你太在意生活的瑣碎,旁人的喧鬧,這時候你也應該寬寬心,趕快別去想那些“凡塵俗世”,為自己尋覓一個清靜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你應該有私密的心情,你可以安睡,可以打盹,可以自言自語,可以寫詩作畫,可以哼歌喝茶,這種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帶點調皮與情趣的,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應該使你的心情平靜,讓你感受到平靜,你的眼前,自然是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