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2)

朱海深

1984年,溫州市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鹿城區成為溫州市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鹿城區是市場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具有商貿發達,藏富於民,人口流動性大,外來人口多,各類公共娛樂場所多,各類傳染病多發、易發等特點,自1988年報告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來,已經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百餘例。性傳播、吸毒人員共用注射器引起的血液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積極探索幹預工作模式,切斷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我們對艾滋病進行防控的首要任務。

鹿城區現有歌舞娛樂場所、足浴桑拿按摩場所、洗頭美發店近千家,以各種名義存在的“會所”幾十家,大量旅店分布於各社區內,許多場所存在商業性性服務人員,這些人員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隱蔽,更有遊蕩在大街小巷的站街女、吸毒人員(其中注射吸毒者約780人)、同性戀者。另外,尚有主要分布在各社區各企業中的外來打工者(次高危人群)約60餘萬人,他們單身來到溫州,年輕力壯,精力旺盛,業餘生活單調,接受教育相對較少,對防病知識和意識缺乏,都是防艾工作中需要特別幹預的對象。對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媒體等宣傳教育,但對暗娼、經靜脈注射吸毒人員和同性戀人群等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除了宣傳教育,更有必要進行行為幹預,有效切斷傳播途徑。

麵對如此規模的人群和場所,僅僅依靠項目辦公室的幾個工作人員或者一些專業人員、專業單位進行宣傳、幹預,是遠遠不可能覆蓋並取得效果的。隻有通過廣泛動員,嚴密組織,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各種力量,進行以社區為單位的分工負責,構建社區綜合防控網絡,才能真正從點到麵,做好宣傳幹預工作。

為了構建有效的社區綜合防控網絡,首先要解決“由誰開展社區幹預”的問題: 堅持社區幹部牽頭、專業人員上門、場所配合支持、執法部門監督。

開展社區幹預,離開專業人員是不可能的,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也是不可能覆蓋和完成的。我們分析了社區的資源,首先是社區幹部,他們熟悉社區的全麵情況,掌握社區內的第一手資料,居民和單位信任,能夠進入到每家每戶,工作熱情高,但是他們日常工作繁忙,專業知識不足,幹預宣傳內容太單純;其次是社區責任醫生,他們在一定範圍內熟悉居民住戶,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但不熟悉轄區內的公共場所;普通的居民,有工作熱情,但缺少專業知識;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在本單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各執法部門、監管單位,他們手中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不能作為主要力量。為此,我們選擇動員了三個層次的力量: 社區幹部、社區責任醫師、義務工作人員;構成了三個層次的宣傳幹預工作麵: 項目辦專業人員的專業指導,責任醫師的具體幹預、社區幹部的引導和義工的倡導與支持,執法部門從行政管理上予以支持,整合了資源,形成了合力。以鹿城區的沁園社區為例,我們以社區幹部為骨幹,開展了一係列的宣傳活動,例如: 防艾納涼晚會,家庭防艾知識競賽,舉辦培訓班、防病知識講座,露天電影放映,宣傳資料發放等,在社區內形成了一定的宣傳氛圍。而責任醫師則在社區幹部、管理部門的配合下,深入公共場所,如歌舞廳、按摩室及居民家裏,進行健康谘詢和有針對性的幹預工作,既受歡迎,又取得了實際的效果。

其次,要在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上解決“為何要開展社區幹預”的問題,認清幹預工作的目的和意義,解除工作人員思想上的顧慮,創造良好的幹預工作氛圍,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是營造全社會參與宣講防艾的工作氛圍。通過政府、教育和衛生三條線進行多種形式、不同層麵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重點包括區婦聯的“巾幗紅絲帶”和共青團區委的“青春紅絲帶”防治艾滋病“麵對麵”健康教育活動、學生的“小手牽大手”活動以及城區賓館和車站等公共場所的宣傳工作,使防治艾滋病宣傳教育遍布整個城鎮和鄉村的每家每戶。在示範區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各個部門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營造了鹿城區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