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雖然是心狠手辣,但是她恨戚夫人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呂來說,自己深愛多年的丈夫對自己不好,已經是傷透了心,唯一希望在自己兒子身上,戚夫人還要搶走。
呂後是生性剛毅的女人,又有娘家在背後撐腰,知道凡事靠不了男人,隻能靠自己。
運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智慧,慢慢她就有了自己的勢力;而戚夫人呢?我想象她就是一個年輕,漂亮,但不甚聰明的女人。
前半生沒吃過什麼苦,因為一個男人的寵愛想要什麼都來的容易,自然沒什麼危機感,但靠山一倒,自然就沒有什麼戲好唱了。
也算她倒黴,碰到呂後這樣的對手。
藺簫就覺得呂後整她是應該的,自己雖然做這個任務,戚姬指望藺簫殺了呂雉,可是藺簫豈能那樣幹?
讓戚姬隱忍,不與呂雉做對,她就不會把她做了人彘。
戚姬不服,就是要把呂雉殺死,還要殺了劉盈給她兒子奪江山。
她在搶奪呂雉的一切,呂雉沒有搶她的什麼,藺簫不敢那樣的事,那就是沒有天理。
藺簫不會完成一個任務到古代亂殺無辜。
因為是戚姬先起意謀奪呂雉母子的一切,已經搶走了人家的丈夫,還要奪人家的命。
藺簫做任務也不會傷天害理,曆史的車輪她是不能阻擋的,劉盈是天命注定的天子,呂後執政還是做了好事的,戚姬能做什麼?她的娘家人個個是沒有智力的。
藺簫看戚姬也沒有多大的智慧,也是一個聰明人,就不能和呂雉鬥,兒子封個王,也是榮華富貴天天享,你何必貪心一個國家。
劉邦為她安排了後事,她卻不聽,重活一回,還是沒有接受教訓,還要鬥,你能鬥過誰?
劉邦都給你的兒子封王,還不偃旗息鼓,老實巴交的去封地,還在做著春秋大夢,最後的下場也是自己作出來的。
劉邦已經死了,她還敢與呂雉叫板。
如果她的家族多少有點當官的人,在爭立太子的時候,多少可以幫點忙的,即使無實權,輿論上造下勢還是不難的,畢竟劉邦是想立她兒子當太子的。
可是立太子的事情上,也就劉邦一人支持她,大臣們幾乎全是支持呂後的。
從古自今,人們往往會偏向於同情弱者或者身世淒慘的人。但是其實那個弱者可能並不值得可憐。
呂後之所以被世人唾罵為毒婦,隻因為虐殺了戚夫人。
但是如果呂後沒有對戚夫人下狠手,那麼呂後的結果就會比“人彘”好嗎?
戚夫人作為劉邦的寵妃,能歌善舞,總是能討到劉邦歡心。而且劉邦也見不得戚夫人流眼淚,隻要戚夫人一哭,劉邦就乖乖聽話。
更是不管什麼情深骨肉或者與自己共患難的呂後,呂後在劉邦眼裏隻不過是個年老色衰的老女人罷了。
如果不是當年劉邦打天下時呂後為其立下汗馬功勞,而且朝中已有許多支持者,否則皇後的位置早已給了戚夫人。
遙想當年劉邦戰敗逃跑時,為了活命,把呂後的一雙兒女全部踹下車,後來呂後還在項羽的軍營裏照顧劉邦父母,而劉邦卻在項羽揚言要煮了劉邦父母時還說希望能給他留碗肉湯。
但是呂後這些忍辱負重的付出卻比不上戚夫人的獻媚取寵。
而且戚夫人一直嫉妒著呂後的後位,背地裏想方設法地對呂後使壞。
先是把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嫁出去了,然後用計陷害她的駙馬,把封地轉給自己的兒子。
這還不隻,與匈奴打輸了需要和親那剛好,把魯元公主送過去吧,嫁過去後怎麼樣就不管了。最後劉邦不顧呂後一天一夜的跪地苦苦哀求,直接送去與匈奴和親了。
然後戚夫人就把目標轉移到呂後的兒子身上,勸說劉邦廢掉太子,但是奈何滿朝百官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