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願作鴛鴦不羨仙(3 / 3)

聽他此言,我猛地一顫,他所說的姐姐和姐夫的孩子猶如一枚重型炸彈,在我心中炸裂開來,不禁有些害怕,這小子……想的……也太長遠了!

“你……你……先放開我好不好?”我此時已經手足無措地有些結巴。

“鳶兒,你知道有多少回,我的腦海中會不斷閃現你的一顰一笑、一悲一喜?你開心,我也跟著開心,你傷心,我也跟著傷心,以前即使與你鬥嘴,我也會反複回味,覺得有趣異常……你……在顫抖?是在怕我嗎?”他的語氣中帶著些許自嘲。

我將被他來回摩挲的手腕轉了轉,又將拳頭握了握緊,顫聲道:“你……你……這個動作,這個力道,這……這個陣勢……我……我能不怕嗎?”

“鳶兒,你真的將我看做孩子嗎?難道你就從未仰視哪怕是平視過我?將我視為一個真正的男子?”鸚哥的聲音中帶著些許逼迫。

心中愈發焦急,叫道:“以後再也不會了!你是個男人,在我心裏,在我眼中,你從今往後,是個頂天立地的大男人!”

鸚哥的手這才鬆了鬆,我趁勢一個轉身急速離開,嘴上大口地呼吸新鮮的空氣,手下揉了揉被他箍痛的腰,腳上則快步向前,急於逃離。

“鳶兒,你呢?”鸚哥一個跨步擋在了我的麵前,那陣勢好似我再多往前走一步,便會落入他的魔爪。

微微後退了幾步,顫聲問:“什麼?”

“你對我呢?有沒有喜歡?有沒有……愛?”鸚哥直截了當地問。

“我……我……這個……今……今天……你太突然了,給我些時日,讓我想想……你想了許久,自是想明白了,但是,你要知道,我可是剛剛才聽你說起,總歸要讓我仔細想想,”看到他臉上的掌印,沒來由的一陣心疼,想伸手去摸一摸,問問他疼不疼,但終究還是忍住了,努力將在心中不斷翻湧的歉意、愧疚和關切按捺住,才終想出一個能盡快逃離的借口。

鸚哥原本急切而期冀的眼神微微有些黯淡,歎了口氣說:“是啊,是我太心急,但若是你心裏早就有我,那應該想也不必想,隻有你以前不曾喜歡我,才會需要多些時辰考慮。”

我語帶歉意地說:“以前不是不喜歡你,隻是我這個‘喜歡’和你所說的那個‘喜歡’是不同的,你這個‘喜歡’有些太突然,我……”

剛想再繼續解釋,忽然想明白,被占了便宜的可是我,憑什麼要低聲下氣地給他解釋,好像我們之前有什麼似的,瞬間理直氣壯地說:“你方才那般對我,我還沒怪你輕薄,你就這般埋怨,虧你還是遠近聞名的才子,若是讓人知道你是這樣浪蕩的登徒子,看你的顏麵何存?”

鸚哥竟然笑了,笑的是那樣不懷好意,我下意識地又後退幾步,他笑道:“我對我青梅竹馬的娘子做親昵的舉動,本就是天經地義,旁人若是知曉,隻會道我們小兩口兒夫妻情深!”

我頓時怔住,愈發惱怒,指著他道:“楊杹瑛,你說什麼呢?誰跟你是青梅竹馬?誰是你娘子?誰和你是小兩口?誰又和你是夫妻?你別信口開河!”

“你啊!”鸚哥隻短短兩字,便將我氣的要吐血。

緊握了握拳,隻想快回自己的屋子躲起來。

他往前走了幾步,臉上的笑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神情:“鳶兒,你自小寄養在我們府裏,而你與我又一向走的親近,闔府上下無人不知,世家子弟對此事更是遠近皆知,縱然是那民間的黃口小兒,也了然當今皇後的三妹是要嫁給楊大學士家做媳婦的,連那嚴肅的朝堂之上,那些大人們也都知鳶兒你與我打小便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你我成婚,那是遲早的事!”

甚是得意的幾聲笑,他的酒窩愈發深了,舒展著好看的眉毛道:“更何況……咱們還合開了夫妻鋪子!”

他的話如五雷轟頂,將我震的汗毛頓豎,從來不知,周遭的人竟然是如此想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府裏下人每回看到我和鸚哥在一起時那奇怪的眼神,還有自己院子裏頭的那些下人……每回鸚哥一來,他們便齊齊離開……還有……還有在張含麵上經常會看到的,那不懷好意、高深莫測的神情,我頓悟,原來這些人,竟是那般想法!

惱意不禁齊齊上湧,怒氣逐漸開始取代方才的手足無措:“他們是他們,他們如何想我不管,我隻在乎我自己怎麼想,但是我現在還不明白我自己究竟是怎麼想的,你別拿那些人來壓我!若是我自己不喜歡,任誰以為我和你是青梅竹馬也沒用!”

“這才是我喜歡的鳶兒,你就該如此想!”鸚哥的這句話又差點將我氣倒。

自他身側繞開,一行後退,一行蹙眉盯著他道:“你別再跟過來了,此事容我好好想想,你我都莫衝動,成婚什麼的畢竟是一輩子的事,得仔細考慮清楚了,你也回去好好想想,若是反悔還來得及!”

“鳶兒,我沒有衝動,今日所言皆是我心底裏的話,絕無半句誑語,我早就想清楚了,根本就無需再想,我隻等你的回話!”他又朝我走了幾步。

我指著他的腳尖說:“停!你在我眼前會擾亂我的視聽,沒法好好想,我要一個人靜一靜,仔仔細細地想一想,不能有任何人打擾的那種想,你若是一直在我眼前晃,分了我的神,饒是十年,我也不一定能想明白。”

“好!好!我不再跟著你,你快回屋好好想吧!無論何時想明白了,都可遣人來找我!”鸚哥的眼神中帶著濃濃的期盼。

我轉身進了房,急急將房門關上,心如擂鼓。

留下的,是一院的桂花香。

一切的一切……都在這一年悄悄改變——弘治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