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領導者原則(2)(2 / 2)

領導者個人素質和表率作用,使雇員自覺地、自願地、心悅誠服地接受影響。領導者隻有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才會使下屬對你產生敬愛、欽佩的心理。使之與你共謀大業。

八善於網羅人才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理解協作精神,即集體智慧的巨大效應,請觀察一下候鳥吧。它們的“V”字形飛行,是合理利用群體力量,減少空氣衝撞壓力。生物學家指出:“領航員”承受壓力最大,因此它們輪流領航,一隻累了,另一隻跟上。團體飛行,可比單獨飛行遠72%以上。

卡耐基便是一位出色的“領航員”。他那龐大的財富,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擁有世人稱道的財富,卻非孤獨、獨裁式的“財閥”;相反,他喜歡與人共同討論,共同創造財富——他是“智囊團”這一觀念的現身說法者。

他原本是一個對鋼鐵生產知之甚少的小工,但當曆史將他推入鋼鐵業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他堅信世上那些有專門知識的人才並任用他們,利用他們的優勢,把他們集中到自己的旗下。於是他四處網羅人才,用近50名專家組成“智囊團”。他創業過程中有無數專家出謀劃策,幫他解決了經營中的無數難題。正是這股無與倫比的心靈力量造就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財團”。

知人善任,是卡耐基成就事業的第一要訣。他在談及成功原因時說:“我們的工作就是激發他們(智囊團)提供最佳服務的願望。”他把人才視為企業的最寶貴的財富,他曾經說過:“將我所有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隻要保留我的組織成員,4年後,我仍是鋼鐵大王。”智囊團的合理機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有力地推動了卡耐基事業的發展。

煉鋼專家比利·瓊斯,是卡耐基鋼鐵王國裏的一個得力的幹才,兢兢業業地為他做事。

希爾也曾是智囊團內的人物。卡耐基慧眼識珠,相中了希爾這位年及弱冠、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卡耐基引薦他去研究全美國500多位富豪的曆史,造就了一代奇才——“成功學”第一代祖師拿破侖·希爾,他認為“成功學”是一個“經濟的哲學”,它異於傳統的西方哲學——不僅是一個助人脫貧、實現經濟富裕的方法,更是一門幫助人建立完善人格,享受人生的學問。

樂於分享致富,是卡耐基博愛精神的體現。他曾說:“最重要的,成功者要明白分享之道——千萬不能一味貪得無厭地予取予求,而不懂幫助他人。我們明白財富的增大是因為大家肯互惠互利,我們知道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交流的重要性——那將自己封在‘自我心中硬殼’的人,是自私而不能自利的。”

他既是這樣說的又是這樣做的。20世紀初麵對同行不利的競爭,卡耐基氣憤之極決定報複。雖然他當時對金屬線、導管、鐵箍、鐵皮等失去了興趣,但還決定將生鐵賣給企圖損害自己的公司,要他的得力助手查爾斯·施瓦布將敵人趕到絕路上去。

施瓦布不負眾望,以個人獨具的演說魅力,從未來世界對鋼鐵的需求到專業化,從關閉效益差的廠子到機構重組,還談到了礦石運輸體係、一般管理費用和行政部門開源節流,捕捉國際市場信息等大家關心的話題,說服了銀行大王摩根。

依據摩根建議,卡耐基把自己公司低價出售,聯合7家鋼鐵公司成立了工業史上最龐大的鋼鐵托拉斯。從此美國鋼鐵公司不斷壯大,成為資產最大、實力最雄厚、擁有25萬名員工的超極大型企業。施瓦布也因其出色的才能而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到1930年他仍掌管這個聯合體。

卡耐基的不忌才、不疑才、啟導人、栽培人、仁人愛物,使其變成了“商賈中之王者”。於是智者為其竭慮,能者為其盡才——卡氏仰賴他的智囊團的“集體智慧”,點“鋼”成金,成為當代巨富。

他死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幾行字:

這裏安葬著一個人

他最擅長的能力是

把那些強過己的人

組織到他的管理機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