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趨勢將提供賺錢的機會 趨勢大師拉爾夫·萬格(1)(1 / 2)

拉爾夫·萬格,著名的趨勢大師。他出生於芝加哥的一個普通家庭。在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相繼獲得了工業管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萬格投身投資業。在他加入到哈裏斯聯營公司時,正逢邁克爾·B·哈裏斯開始組建基金,萬格便成為了基金管理人之一。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此後,這個基金演變成聲名顯赫的橡子基金,萬格也因為管理橡子基金時的出色表現成為了著名的投資大師。

了解趨勢

拉爾夫·萬格被人們尊稱為趨勢大師。他個子不高,臉很圓。他愛開玩笑,經常做些古怪的幽默的表情。不過,在悠閑中偶爾也有冷峻的時候。

萬格出生在芝加哥,在麻省理工學院相繼拿到了工業管理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最初在大陸保險公司工作,但業績平平。1960年,他涉足投資界,就職於設在芝加哥的哈裏斯聯營公司。當時這家公司隻成立了兩年時間而已。提及他為什麼要投身於投資行業,他的回答是他喜歡投資業,這行不但報酬豐厚而且工作輕鬆。萬格一直在這家公司做證券分析師兼投資組合司理,直到邁克爾·B·哈裏斯建立了橡子基金。萬格擔任了橡子基金的投資組合司理,並於1977年2月成為總裁。

萬格掌管橡子基金後,在1978~1988年的10年間,橡子基金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8.8%,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複合增長率僅為16.1%。萬格認為,他的突出業績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由官僚機構的低效率造成的。如果一個投資者能取得12%~15%的複合收益率已經算很不錯了,因此大多數投資者沒有必要為超越這個目標而費盡心機,因為即使每年隻有12%的複合收益率,那麼用不了6年時間,投資者就會變得非常富有。

萬格在投資時,非常重視趨勢的判斷。他認為趨勢將會告訴投資者,什麼可以賺錢。萬格說過:“很多變化深刻影響著人們如何花費他們的時間和金錢。例如,現在有許多老年人,背和膝不好,需要治療,因而為某些人提供了賺錢機會。”

萬格對計算機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也讓他收益很多。在計算機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萬格說:“在信息或運輸服務領域最大的利潤點通常不是核心事業。回過頭來討論晶體管,雖然晶體管作為一個行業是不景氣的,但電視通訊、有線電視、電腦、數字控製等已成為主流趨勢。例如IMS國際集團,為購買計算機者提供服務,這在先前不是很有價值。計算機的成本一直在下降,每年都或多或少降一些。當我在CNA保險公司工作時,我們購置了一台價值300萬美元的IBM705型計算機係統,有三位專職的IBM工作人員守著它,更換電子管。它有一台周期為6微秒、容量為40K的存儲器。今天,一台2000美元的電腦就使我們這台300萬美元的機器黯然失色。事實上,僅僅3年後,CNA就不能售出它的705係統了。他們甚至不能仍掉它,它的價值尚不足以雇人運走它。”

萬格認為,正是由於計算機的出現,讓投資業正在經曆一場革命。萬格購買了大量計算機行業的股票,獲取了不少收益。在他看來,計算機行業一直是收益較高的行業,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大規模持有股票。

同時,萬格列舉了其他例子,說明了趨勢的重要性。他認為如果有人正確預示到了房地產業和鐵路業的發展趨勢,就會在在19世紀大賺一筆。他說:“在19世紀的時候,美國土地使用權是可以賺錢的。1880年,如果一直投資於鐵路運輸業可能隻虧不賺,但是如果投資到芝加哥房地產業,那麼接下來的40年裏收益將是無窮大,因為在20世紀初,芝加哥一直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城市。”

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20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迅速崛起。萬格很早就看好了亞洲市場的發展潛力,於是將目光轉向新加坡。

他認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將出現中產階級化持續爆炸性增長的趨勢,而這些階層非常喜歡旅遊。於是,萬格立刻買進了三家航空公司的股票,他覺得如果要投資航空公司,最好選擇那些擁有較多主要航線、支線較短,機票折扣較少以及運輸量增長迅速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不但能降低投資風險,而且能讓投資者的利益最大化。

不過,想成功的預測趨勢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那些所謂權威的科學家,也無法做到這一點。據說,未來學家在1972年所做的預測未來幾年在技術領域將出現的20項重大進展,隻有深海石油鑽探一項真正變成了現實。這說明,預測趨勢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性。因此萬格從中得到的教訓是:技術的發展趨勢極難預測。萬格指出,尤其在一個高速變化的世界裏,一家公司持續保持20年或30年的穩步增長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太少了,因為在此期間事情已經完全變樣了,無論你在30年前是靠什麼取得成功的,現在這些因素都已經失效了。萬格認為,通過集中對小公司進行投資,投資者更有可能正確把握下一個趨勢。

為了積極尋找超潛力的小公司,萬格利用了芝加哥大學洛夫·本茨教授於1978年對“小公司”現象的研究資料。本茨教授認為,即使經過高風險的調整,資本較少的企業收益率也要超過平均水平。所以,萬格堅持投資資產較小的企業。他認為,這樣的企業通常價格很低。當這樣的企業成長起來後,其經濟價值完全反映其經營成果時,投資者再將股票賣出去,就會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