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人們在教會的宣揚下,相信自己活在宇宙的中心,所有星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哥白尼在這種教育下長大,但他通過自己的觀察,確定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他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寫成書出版,這本《天體運行論》的發表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哥白尼的這本書打破了禁錮思想的“地心說”,給世人提供了一扇觀察宇宙的窗子。
如果哥白尼和當時的科學家一樣,一味迷信托勒密的“地心說”,他的研究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指向——維持地心說的地位。而真正的科學家追求的是真理,當他發現實際觀察結果與傳統不符,打破傳統勢必遭致保守派的攻擊甚至打壓,這就考驗了一個科學家的勇氣。是盲從傳統還是堅持自我?哥白尼選擇了後者。
在中國,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歡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有很多人被誇獎深得王羲之筆法的精髓。事實上,這些人有些天分不高,隻能做一個複製者,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些因循守舊,明明很有天賦卻被名家絆住手腳,沒有創新的意識。結果,他們的每一筆字都是前人寫過的,沒有一個筆畫是自己的,所以他們隻能當一個愛好者,不能成為大家。字寫得好,沒能形成自我風格,對學書法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遺憾。不論是科學的進步、社會的進步還是一個人的進步,靠的都是不斷建立自我,擺脫他人的束縛。
想要確立自我,首先便要打破陳規,我們每個人都有模仿別人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學步”。當我們得到了基本的學識和技能,就要有自己的思考,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亦步亦趨地繼續模仿別人。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說:“我之所以能看得比別人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有誌者應該站上巨人肩膀,而不是跟在巨人身後做一個小小的影子。
麗莎正在為她的聖誕禮物發愁,媽媽說,這次聖誕節可以送她一副漂亮的手套。麗莎早就想有一副漂亮的晚禮服手套,她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款式,就去詢問她的朋友。
詢問的結果讓她更加煩惱,一個朋友堅持說,麗莎應該戴一副黑色的、款式簡潔的、鑲一顆碎鑽的長手套;另一個朋友堅持說,麗莎應該有一副白色的、有繁複的蕾絲的手套,那樣會讓麗莎看上去像個小公主。
麗莎把她的煩惱告訴媽媽,媽媽問:“親愛的,你想要什麼樣的?”
麗莎說:“我覺得她們說的都有道理。”
“可是你隻能得到一副手套,你必須選擇你最喜歡的。”
“隨便吧,我實在不知道該聽誰的!”麗莎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媽媽。
聖誕節,媽媽送給麗莎兩隻手套,一隻是黑色鑲鑽的,一隻是白色蕾絲的,媽媽說:“既然你說都可以,我就按你的要求買了,希望你喜歡這份禮物。記住,自己的事隻能自己決定,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也不要把決定權交給自己之外的人。”
麗莎的媽媽準備買一副手套送給她,麗莎有兩種喜歡的樣式,在谘詢別人的意見後仍然不能定奪,隻好將這個難題丟給媽媽,讓她隨便買。媽媽買下兩種手套,每種隻送給麗莎一隻。如果麗莎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早早確定一個款式,又怎麼會失去盼望已久的聖誕禮物?
人們做事都喜歡征求他人的意見。有些人有主見,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大概的構想,需要別人的建議來豐富自己的構想,提醒自己的疏漏,將整個計劃構建得更加完善。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采納正確的,無視錯誤的,將他人的建議轉化為自己的取勝資本。還有一種人,他們做什麼都在征求別人意見,在本質上,他們不相信自己,既不相信自己的眼光,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要反複向別人詢問:“這樣可以嗎?”他們的人生完全由別人決定,一旦提建議的人出現分歧,他們就會陷入混亂,根本不知道該聽誰的。
沒有主見的人無法堅持自我,即使他們心中有夢想,有計劃,也總在旁人的勸導或慫恿下,改變自己最初的想法,走一條自己根本不願意走的路。他們忘記了人生是自己的。有主見的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缺乏自我的人“走別人的路,聽別人亂說”。缺乏主見的人放棄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項權利——自我選擇權。
總是聽從他人建議的人,猶如大海上失去舵手的船,風往東吹,就往東走;向西吹,就往西走。在盲從中,缺乏主見的人漸漸失去自己的目標。一個人必須脫離他人的控製,做自己的主宰,牢牢把握生命的選擇權,唯有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尋找自我,建立自信,活出自尊,構建自己特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