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招確實是對準了華東政府的軟肋,雖然華東政府的物資供應主要是靠國內,但也有相當一部份是靠國外引入,由其是與軍事有關的設備、零配件等,而且一但國內的物資供應不足,華東政府也會尋求從國外補充,雖然這個禁令管不住美德這樣的大國,但對意奧比萄西這樣的中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英法兩國都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帝國主義國家,經過了數十年的經營,兩國在中國的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形成了一個依附於英法兩國的買辦階層,一但兩國在中國的商人整合起來,確實是可以華東政府的國內貿易製造相當大的障礙。
但這一舉動也有相當的風險,因為強令其他國家中止和華東政府的貿易來往,是很得罪饒事情,而且需要英法兩國用一部份利益與其交換;而兩國在中國的商人確實有十分強大的能量,但主要是集中在經濟領域,在安全領域的能力很弱,而現在英法兩國也不可能給這些商人提供安全,如果華東政府采取極端行動,對英法兩國在中國的經濟勢力,將是很沉重的打擊。畢竟在此之前,華東政府已經沒收了英法兩國在上海租界的所有資產,又封鎖了長江航道,這也導致了英法在兩國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實力大減,因此一但英法兩國的在華商人給華東政府製造貿易障礙,那麼華東政府是很有可能采取極端行動。
而接下來雙方比拚的就是互相的承受能力,如果英法兩國能夠扛得住經濟損失,一直扛到華東政府的物資危機爆發,那麼華東政府就有很大的機率在談判中妥協,而反之英法兩國就隻能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
不過英法兩國經過評估之後認為,在經濟領域的較量,自已獲勝的機率還是相當大的,因為在這樣的經濟封鎖下,最多半年華東政府的物資危機就會爆發,而英法兩國完全可以扛得住這半年的損失,畢競中國的市場在英法兩國的海外殖民地中,雖然不能是無足輕重,但也絕不是重要的部份,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印度,而法國是中南半島。
另外,一但華東政府采取極端行動,比如沒收英法兩國在中國其他地區的資產,就勢必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重大的影響,畢竟現在英法兩國對中國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在華東政府收回上海租界,封鎖長江航行,不僅打擊了英法兩國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勢力,同時對長江流域的中國經濟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不少長江流域的商人、士紳都對華東政府有相當大的怨言,在台灣海峽之戰前,有相當一部份人都不看好華東政府,甚致希望華東政府失敗,這和華東政府封鎖長江航行,損害了相當一部份饒利益,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華東政府采取極端行動,沒收英法兩國在中國其他地區的資產,很可能會失去一部份饒支持,這樣自然對英法兩國有利。
不過這樣一來,英法兩國確實會受到相當大的經濟損失,甚致會超過對華東政府好賠償,但可以保住英法兩國的大國尊嚴,以及國際威信力,另外阻礙華東政府的發展,還可以鼓舞日俄荷三國和華東政府對抗到底的決心,繼續消耗華東政府的實力,讓華東政府在談判桌上得不到想要的利益,在戰爭結束之後,英法兩國可以繼續整合其他國家,一起來遏製華東政府的發展。
果然,英法兩國宣布了對華東政府實施貿易禁令之後,美國、德國首先表示了反對,並且宣稱會保持和華東政府來往不變,而意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也都紛紛表態,宣稱不會尊守英法兩國的禁令,但日本、俄國、荷蘭,還有一些國,以及殖民地政府則都表示了支持。
這個結果到也在英法兩國的意料之中,畢竟宣布貿易禁令隻是一個恣態,接下來就是在外交方麵的努力,要和其他國家進行溝通、談判和利益交換,爭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美國的調停建議失敗之後,英法兩國首先抓住了華東政府的軟肋出招,而且這一招也不可謂不狠,不過國際社會都在等著看華東政府的反應,因為自從華東政府成立之後,都是秉存以超強硬對強硬,從來就沒有慫過,這次就更不可能坐以待斃,就看華東政府如何反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