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道生萬物(3 / 3)

在《齊物論》中,莊子說。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

“莛”是小草的小莖,“楹”是廳堂前的大木柱。兩者一大一小,區別很大。“厲”是指皮膚潰爛的人,“西施”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美女,“厲與西施”在這個地方比喻美和醜。我們來看一看,莊子把大的、小的、美的、醜的,千奇百怪的全部放到一起之後,他講了四個字“道通為一”。什麼叫“道通為一”它們都是來自於道,所以它們都是平等的,都是“齊”的。什麼叫《齊物論》?莊子在這個地方就是要跟我們講萬物的平等。

在《寓言》這篇文章裏,莊子說。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皆種也。(《莊子·寓言》)

萬物都有它正確的方麵,萬物也都有它值得肯定的方麵。沒有什麼物類是不正確的,沒有什麼物類是不值得肯定的,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宗,那就是道。既然萬物都來自於共同的道,大家就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既然萬物是平等的,那就沒有貴賤之分。所以齊物論一個重要的現代價值之一,就是反歧視。

在莊子的眼中,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然而畢竟在社會中,我們還是會用好、壞,美、醜等觀點來評判事物,因此才能對把事物做出區分,辨別等級。那麼莊子認為,這樣的思想會帶來怎樣的弊端呢?

在《秋水》篇裏,莊子借海神之口,說了這樣一個道理。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

如果從道德角度來看萬物,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尊貴,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如果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事物是貴還是賤,貴賤不在它自身,而是要看別人怎麼看。

莊子這個地方講了觀察事物的三種角度:第一,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每一個事物的是貴和賤,不在於他自身,而在於這個社會給我們提供了怎樣一個價值平台,提供了一個什麼樣的標準。我們拿著這個標準去衡量萬物,萬物當然就分出來大小貴賤的差別了。所以貴賤不在自身,而在於觀物的方法。第二,以物觀物。用物的眼光去看其他的物,結果是自貴而相賤,自己覺得自己很尊貴,把別人看得相對低賤。第三種眼光,就是以道觀之。莊子認為這才是一個真正應該有的觀察角度。站在道的立場上去觀察事物,物無貴賤,萬物都是平等的。莊子實際上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從道的角度來看,萬物是沒有貴賤的。貴賤是怎麼產生的?產生於世俗的觀物方法,產生於以物觀物的方法。

貴賤觀會導致什麼呢?貴賤觀會導致歧視,會導致對某些群體、某些特殊人群的歧視,是一切迫害、專製的道德基礎。你是貴的,他是賤的,我們就要歧視他的。所以我們說隻要有貴賤觀,就必然會導致歧視。人類曆史上的大規模迫害,全部都來自於這一種貴賤觀。

在二次大戰裏麵,納粹破壞猶太人。首先就是有貴賤觀,接著就是歧視猶太人,結果就是大規模的破害。所以在二次大戰以後,人類深刻地反思了這個問題,現在歧視在西方是最不可饒恕的違法行為。在中國,我們也把民族平等、公民平等、職業平等寫進了《憲法》,這些都是人類在二次大戰的悲劇過後,對真理的認識。問題是,我們中間還有不少人,有意無意地在具體問題上犯歧視他人的罪行。讀莊子,有利於我們改正的錯誤。

實際上,無論是個體自足,還是物無貴賤,都體現了莊子的齊物思想。莊子的《齊物論》,實際上包含著三層含義:齊物、齊論、齊物我。我們剛才講到了齊物的思想,及其重要的現代價值。那麼《齊物論》中的第二點齊論又是怎麼回事呢?莊子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