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心態究竟為何?其中一種即為快樂!世上沒有人主動給你送來快樂,快樂都是你在萬般煩惱中不斷調適自我的結果。因此“善待心態”是做人達到高妙之境的最好良藥!
做快樂人,就要有快樂的心態!在口頭上,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達到“簡單並快樂著”的最佳狀態,但是他們真能做到嗎?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會被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頭暈眼花。著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為他們被占有物質財富——好房、名車、高收入、高開銷等的欲望折磨得疲憊不堪。其實,物質財富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重要。事實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難以察覺的絕望狀態下生活的。這在工業化程度越高的西方國家,情況尤為嚴重。
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社會中,一對夫妻一天當中隻有12分鍾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周之內父母隻有40分鍾與子女相處;約有一半的人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時間的危機實際上是感情的危機。大家好像每天都在為一些大事瘋狂地忙碌,然後疲憊不堪,沒有時間顧及其他,大家都在勞動,都在創造,但是,生活真的變好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已經證明,物質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快樂的標準,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快樂。在大多數國家,收入和快樂的相關性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隻有在最貧窮的國家裏,收入才是適宜的標準。
拋開這些抽象的理論不說,物質財富的進步有時確實使人們作繭自縛。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已經成為許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幫手,不過,如果一項工作每天都麵對源源不絕的電子信息,就很可能產生“信息疲乏並發症”。許多企業界的經理、和信息業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須接聽的電話和處理電子郵件造成精神上莫大的壓力,“信息疲乏並發症”甚至會造成長期失眠,嚴重影響健康。至於伴隨文明發展而來的噪音、汙染等問題則更是盡人皆知的。
在習慣的支配下,我們對這個嘈雜的世界、混亂的時空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許隻有到臨終的時候,才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的一生原來是這麼的不快樂。
那麼快樂是什麼?快樂來源於“簡單生活”。物質財富隻是外在的榮光,真正的快樂來自於發現真實獨特的自我,保持心靈的寧靜。
有人問:“簡單生活”是否意味著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靠微薄存款過活,並清心寡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魯克斯說:“這是對‘簡單生活’的誤解。‘簡單’意味著‘悠閑’,僅此而已。豐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歡,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收支平衡,不要讓金錢給你帶來焦慮。”
無論是中產階級,還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盡量悠閑、舒適,在過“簡單生活”這一點上人人平等。
簡單,是平息外部無休無止的喧囂,回歸內在自我的惟一途徑,當我們為擁有一幢豪華別墅、一輛漂亮小汽車而加班加點地拚命工作,每天晚上在電視機前疲憊地倒下;或者是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責,並一年到頭陪盡笑臉;為了無休無止的約會,精心裝扮,強顏歡笑,到頭來回家麵對的隻是一個孤獨蒼白的自己的時候,我們真該問問自己幹嘛這樣,它們真的那麼重要嗎?簡單的好處在於:也許你沒有海濱前華麗的別墅,而隻是租了一套幹淨漂亮的公寓,這樣你就能節省一大筆錢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旅行或者是買上早就夢想已久的攝影機。你也再用不著在上司麵前唯唯諾諾,你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並不是惟一能證明自己的方式,很多人從事半日製工作或者是自由職業,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由自己支配。而且如果你不是那麼忙,能推去那些不必要的應酬,你將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談,分享一個美妙的晚上。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枯萎。
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地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快樂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虛榮,快樂幸福感才會潤澤你幹枯的心靈,就如同雨露滋潤幹涸的土地。我們需求的越少,得到的快樂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