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與本傑明油漆公司先後兩任總裁見麵,當時就開出10億美元現金的收購條件,最後於12月完成收購。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2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雖然美國股市連續三年下跌大大提高了股票投資吸引力,但是他仍然以為這樣的價格水平很難找到真正引起投資興趣的股票。他說他的要求並不高,隻不過希望能夠獲得稅前10%的投資回報率,並且獲得這一投資回報率的可能性要非常大。因為即使這樣,在扣除其所得稅後的淨利潤也隻有6%~7%。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標準,他寧可袖手旁觀也不會出手。
從巴菲特過去61年的投資生涯看,基本上能夠預期每一筆投資能成功。究其原因在於,伯克希爾公司總是傾向於把資金鎖定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有競爭優勢,並且具有誠信、才幹的公司管理層所經營的企業上。當這樣的企業出現時,隻要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入,發生投資損失的機會非常小。自從1965年他掌管伯克希爾公司以來的38年中,如果扣除通用再保險公司和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投資不算,發生投資虧損的比例大約隻有1%。
不過,巴菲特在投資垃圾債券時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垃圾債券本身通常都有大筆負債,並且這些企業所屬的產業投資回報率又非常低,這些公司管理層的素質有時候也存在問題。還算幸運的是,其他人投資垃圾債券的虧損比例相當高,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業績算是很不錯。
看到這裏,也許有些讀者會以為隻要該企業管理層優秀、業績增長穩定,投資該股票就一定能賺錢了。其實,問題遠遠不是這麼簡單的,還有一些因素要考慮,而這都是巴菲特語焉不詳的,這也是股票投資的魅力所在。
例如,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2年股東大會上說:“重要的是,你是否適合經商。”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具有商業頭腦,在1919年用每股40美元的價格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份,雖然由於糖價上漲、成本上升一年後該股票價格下跌到19.5美元看起來虧損了一半的本錢,可是如果你持股不動,並且把每年的股息分紅繼續投資於該股票,那麼今天(1992年)這40美元就會變成180萬美元。當然,如果放在今天2009年來看,這個數字又翻了好幾倍了。
他說,雖然“這其中經曆了經濟蕭條和戰爭,可是還有什麼能比投資於一個優秀的企業所帶來的回報更高的呢?”看看,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你所投資的這個企業一定要優秀,而且最好是偉大的企業。
[啟示錄]
說到底,股票價格最終必然會圍繞其內在價值上下波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容易理解,投資對象的業績增長穩定並且至少領先於整個行業、整個股市的平均水平對投資者取得超額回報率有多麼重要了。
§§21 重點關注盈利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