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眼睛是激光損傷的易感而脆弱器官。②能量或功率足夠大時可引起皮膚灼傷。

防護措施如下:

①參加激光作業人員,必須先接受激光危害及其安全防護的教育。

②操作室圍護結構用防激光材料製成,色調宜暗。

③個人防護用品應穿防燃工作服,顏色可略深以減少反光。

六、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的總稱。具有衛生學意義的電離輻射有:電子輻射、p射線、p+射線、a射線、7射線、X射線。

第七單元 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腫瘤

考試要點

一、概述

①職業腫瘤的概念

②職業性致癌因素作用的特點。

二、職業性致癌因素的識別和判定

①臨床觀察;

②實驗研究;

③職業流行病學調查;

④職業性致癌物的分類。

三、常見的職業腫瘤

①職業性呼吸道腫瘤;

②職業性膀胱癌;

③職業性皮膚癌;

④其他職業性腫瘤;

⑤職業腫瘤的預防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述

1.職業腫瘤的概念

在工作環境中長期接觸致癌因素,經過較長的潛伏期而患某種特定的腫瘤稱為職業性腫瘤。我國新的職業病名單中列入了8種職業性腫瘤。

2.職業性致癌因素作用的特點

①職業性腫瘤往往有比較固定的好發部

位或範圍,多見於皮膚與呼吸係統。

②職業性腫瘤的發生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適合的接觸途徑、接觸劑量與接觸時間等。

③職業性腫瘤的潛伏期一般為l0年以上。發病年齡比非職業性同類腫瘤早。

④職業性腫瘤往往由於致癌物的不同而各具有一定的病理類型。

⑤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已證明一些工業過程中有高度致癌危險性。

二、職業性致癌因素的識別和判定

識別和判定職業因素的致癌作用主要通過三種途徑:

1.臨床觀察

許多職業性腫瘤的發現首先是從臨床觀察開始,病曆分析對病因探究有時能提供重要線索。

2.實驗研究

用可疑致癌物做動物誘癌試驗是證明職業因素致癌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應考慮種屬差異和劑量差異。

3.職業流行病學調查

要確定某些職業性致癌因素對人的致癌性,必須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在人群中得到確切證據。對有因果聯係的調查結果,還需注意病因聯係強度是否足夠大、接觸後果是否呈現一致性、是否存在接觸水平反應關係、是否有其他佐證資料和腫瘤發生的性別比例是否異常。

4.職業性致癌物的分類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和動物試驗結果可將職業致癌物分為確認致癌物、可疑致癌、肺癌物和潛在致癌物。

第八單元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與控製

考試要點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控製

①勞動衛生法規與監督管理;

②勞動衛生標準;

③工業通風;

④作業場所采光與照明;

⑤個人防護用品;

⑥作業場所健康促進。

三、職業安全

①職業安全的意義與任務;

②常見職業性傷害事故;

③職業性安全事故的調查與評估;

④職業安全管理與事故預防對策。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是勞動衛生學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通過生產環境監測、職業健康監護、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研究等方式,分析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和接觸水平反應關係,並對某些遠期效應進行危險度評估。對健康監護資料常需計算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工傷的檢出率、發病率、平均發病工齡等指標,使其成為開展勞動衛生工作的重要依據。職業流行病學常用的方法多為分析性流行病學調查,采用斷麵調查、病例一對照和隊列調查設計。觀察樣本一般較小,並強調確立接觸一反應關係,故除一般分析指標外,常采用相對危險度、歸因危險度、標化死亡比、標化發病比和比例死亡比等比較指標。

職業有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定是通過環境監測、健康監護、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實驗室測試等手段,對有害因素的潛在作用進行定性和定量的鑒定和評價,估計和推斷它在多大劑量下構成損害,探討其損害性質,並估算其在一般接觸條件下可能造成損害的概率和程度。目的在於尋求可接受的危險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也為預測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遠期效應,製訂預防策略提供依據。具體步驟可概括為危險度評定和危險度管理兩步。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控製

1.勞動衛生法規與監督管理

勞動衛生法規是保障工人在安全、衛生條件下進行生產勞動的行政管理和立法依據。我國勞動衛生管理工作由工業主管部門和廠礦企業負責。勞動衛生監督工作由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院或衛生防疫機構承擔。衛生監督按其性質可分為預防性衛生監督和經常性衛生監督。

2.勞動衛生標準

勞動衛生標準是以保護勞動者健康為目的的衛生標準,其主要內容是對勞動條件各種衛生要求所做的統一規定。《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規定了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在我國,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是指工人在該濃度下長期進行生產勞動,不引起急性或慢性職業性危害的濃度。

3.工業通風

工業通風是控製車間粉塵、有害氣體或蒸氣和改善車間內微小氣候的重要衛生技術之一。按勞動來源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從通風作用的範圍來說可劃分為局部通風和全麵通風。從通風方式來說,又可分為排風和送風兩類。工業通風效果的評價,包括使用通風設備前後車間氣象條件,工作地點空氣中粉塵濃度和有害物質濃度的變化,通風設備的設計、安裝和使用是否合理,通風能否達到預期防塵、防毒、降溫等效果,是否安全,有無不良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