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確定了,就大膽行動。向著目標,心無旁騖地前進,相信你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幹什麼事情,隻停留在嘴上是不夠的,關鍵要落實在行動上。在行動前,很多人提心吊膽,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首先你要問自己:我害怕什麼?為什麼我總是這樣猶豫不決,抓不住機會?
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了,諸如別人有關係、有錢,當然會成功;別人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我沒有機遇,等等。
這些都是你維持現狀的理由,其實根本原因是你根本沒有什麼目標,沒有勇氣,你是膽小鬼,你根本不敢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你隻知道成功不會屬於你。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要時刻都敢想敢做。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麵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有些人害怕行動是由於心態的原因,一行動就想到失敗。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你的自信,關閉你的潛能,束縛你的手腳,使你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人對於改變,多多少少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這樣,這就是害怕冒風險造成的。行動就意味著風險,因而就出現了左顧右盼、拖延觀望等。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習慣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上。
有一種理論說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就意味著“失去”,而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怕行動就是不願付出。
因此,行動可以說是一種心態。行動的障礙隻有在行動中才能清除。
行動是醫治“行動恐懼症”的惟一良方。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與自欺的行為。”
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糾正、去調整,才是鏟除心理障礙的最好的辦法。行動的障礙歸根到底還是心理障礙。
如果社交心理障礙多,就會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一定要找機會去說,大聲說。想去找一個人的時候思慮太多,這時候最簡單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自己多想,現在做,立刻就做,打斷自己原有的那種思維邏輯和習慣,走出第一步,勇氣就產生了。
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瓦倫達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隻想著走鋼索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果。”
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誌於事情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凡事先行動起來就容易達到“瓦倫達心態”。因為,一旦迅速進入行動狀態後,就來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戰,絕無退路,這樣反而容易成功。
劍橋大學格羅根教授指出:“無論做什麼事情,開始時,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讓那些愛唱反調的人破壞了你的理想。”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時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是球真的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先投入戰鬥,然後再見分曉。”拿破侖如是說。隻有行動起來,才能掙脫輿論的枷鎖,因為“這個世界上愛唱反調的人真是太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列舉出千條理由,說你的理想不可能實現。你一定要堅定立場,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自己在其導師——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引導下,遊曆了慘烈的九層地獄後來到煉獄,一個魂靈呼喊他,他便轉過身去觀望。這時導師維吉爾這樣告訴他:“為什麼你的精神分散?為什麼你的腳步放慢?人家的竊竊私語與你何幹?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絕不因暴風雨而傾斜。”
不去行動,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采取了行動,你的潛能就會隨著行動發揮作用,幫助你由消極轉為積極,讓你在每天的行動中都享受到成就帶來的滿足。
劍橋大學的教授們總是鼓勵學生:隻要認準了路,確立好人生的目標,就永不回頭,“走你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