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將創造什麼樣的未來?顯然,創造一個純粹想象中的未來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一個我們能夠有效地建造、值得生活的未來。人類事業的真正目標是要成功地創建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類最好的素質就是與自然界互相協調,與自然和諧共存,在融洽的氣氛中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當然,人各有誌,想法各有不同,比現在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並不是人人都希望看到的和想要的,或者有興趣傳給子孫後代。不是真正的不想,是因為就目前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他們更多的是不報任何希望,甚至對此是悲觀的。很多人認為人類建立上述新世界是天方夜譚,因為人無法擺脫貪婪的本性。也許隨著發展,人類會建立一個未來的新世界,不過這是一個充滿機器人自動化的科學幻想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不需要任何人,而是由機器製造其他機器並安排其他機器從事各種活動;那些被人們稱為信息科學、遺傳基因、電子計算機、原子和人工智能的“高等神父”的工藝家、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們將指導人民群眾檢查自己的福利是否得到保障,自己的需要是否已經得到滿足;為了保衛這個新世界,要有在地球上不可能使用的高超的武器,當然這是為宇宙或星際大戰而設計和準備的;這個世界將可居住120億或更多的人,部分人在人造衛星上或海洋下麵生活,他們飼養有用的動物,種植有經濟價值的蔬菜或植物;野生物要予以保護,它們有自己的生命規律,如果不生活在原始環境中,那麼盡可能要在有空調設備的實驗室裏生存下去。我們還不知道將對微生物和昆蟲做些什麼;社會正義一律要認可其它的研究中心,他們為了更大的人類利益而建立新型的生命;隨之將調整工作方式、工作時間和業餘時間的使用;要有行動自由,根據新型、高速電子計算機事先所安排的模式進行合理部署,比如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和增加綠化區……如果這樣的世界出現了,即使能在相對舒服和食物豐富的環境中生活,居民們也會感到憎恨。因為他們將被一個充滿機器人的、人造的和沒有生氣的環境所代替,一切安樂僅僅是幻想,最可悲的是,他們永遠失去了美好的自然環境。過多的機械和電訊產品、自動化裝置、自動化機械、電子設備會使人們彼此減少接觸,一切人性化的東西將不存在,人必要的情感交流將被虛擬的東西所替代。減少人工勞動會消除人類同物質材料的接觸,而這些物質材料在人類的心目中僅僅是組成的有用的形式或美麗的形狀,而人類會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一部分人性,不能稱心如意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
未來的情景隻是一個粗略的草圖,一種概念的開端,它的可行性尚未得到證實。即使未來的情景在今天是時髦的,由於人類並沒有完全掌握這些技術,所以要以合理的形式為此進行技術準備也是很複雜的。即使人類向著這個新世界步步前進,也必須從廣泛的總前提下進行設想、設計和規劃。也許這隻是個玩笑,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命運。但是,我們現在正在前進,或者正在全速倒退。明天我們也許會知道更多,會了解為達到我們的目的而作出什麼樣的犧牲,會發現抵達彼岸的妥當的措施和方法。
目前世界上作出主要決策的人都是富人、男人和白人。盡管這有抗議的意味,因為婦女在這類事情中很少有發言權,而那些窮苦的人和那些不屬於白色人種的人,不能充分享有偉大的人類決策權。有人可以說這個世界是成年人在指導我們的一切,而將年輕人排除在外,這是屬於成年人的世界。即使是出於民主的考慮和正義的理由,尤其是關於遙遠的未來的發展問題,有時也應該聽聽青年人的聲音,因為構成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其中接近60%是在30歲以下的和36%是在15歲以下的都是青年人。青春煥發的青年人可以把新思想變成現實,他們對未來有較大的抱負,對現代社會更具有批判眼光,而並沒有陷身其中;他們可以自由地運用自己的創造力量來設想一個不同的社會;他們的心地比較純潔,他們是一種新的文明概念的真正支柱,具有我們目前為改變世界進行自我更新所需的那種靈活性,對於需要創造一個更高尚、更誠實、更正義的世界更為敏感。而事實是成年人不怎麼願意表明自己對未來的創造要作出嚴肅的承諾,於是產生了選擇青年人提供這種可能性的思想,但對實行的可能性則表示懷疑,盡管他們對這種思想本身是熱情的。什麼樣的“新的未來”是可能的?怎樣做才能使這個“未來”更有可能實現?這樣的討論的任務委托青年人是毫不奇怪的,似乎他們比年紀大的人更具優勢。因人類需要開始一個新的啟程,實現革新文化的發展可能隻有後一代才能實現,其他物種也是一樣,進化是受遺傳密碼和生物學的支配的,通過生殖進行傳遞。從一代到下一代發生進化,是以青年作為主將的。
如果我們希望建造一個值得生活的未來,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考慮一些重要的問題——從社會正義到安全以及生活水平,從人類的住所到人類的責任和權利,從資源的使用到與自然界的關係,從價值到政治製度,從經濟到教育。必須有財政支持給予合理保障才能使這一事業取得成功。要協助年輕人努力去幹,這並不意味成年人應該退讓他們現在當權的位置,他們似乎沒有這樣做的企圖。它關心的是如何作決議的問題,應該怎樣實施權力的問題,而不是由誰作決議的問題。
引導70億人口的這個人類家庭走向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目的,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國家的政策和行為必須使人們清楚地了解現實,鼓勵人類的自覺性和對未來的責任感是全球問題的關鍵思想,而所有這些有益的素質今天的人類還不具備。
但是,當這一艱苦的準備工作一旦完成之後,每個人都需要作貢獻,每個人都將分享其成果。如果我們展望可能的未來,我們將學到許多教訓。首先我們將發現自己目前所想所作的模式是不適當的或錯誤的,甚至到了不可相信的程度。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首先需要我們提高自己和自己的行為。
我們需要有一種紮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持這一設想的革新政策和活動,才可以把我們已討論過的各種理想和奢望變為現實。我們現在的思想意識和方法顯然是過去經驗的反映,因此在精神態度和參考係數以及規範、原則、價值、信念之間已有著很大的距離,從自然界和我們這個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挑戰來看,這些很平常的指導思想幾乎令人反感。為了履行我們的責任,我們所有的現代人都必須恢複我們的“人性”,事實上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進步的瘋狂競賽中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它。因為迷信科學,很多人不再有宗教的願望,這個自然界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科學否定了。迷信科學,認為科學是萬能,所以他們不必擔心自然資源耗盡的問題,在他們看來,資源不是問題,所以現在可以盡情享用,不必擔心後人,因為到了後人,科學已經發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任何東西都可以創造出來。他們甚至天真的認為,未來的人大概可以不喝水了,喝人自己創造的某種物質,所以說,沒有水也無所謂。煤、油甚至一切使人生存的東西都可以製造出來。但是,我想說,任何物質都建立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資源來源,以及一些基本的物質材料來源,人就是本事再大,科技再發達,又能拿什麼來創造呢?假定土壤都被破壞了,不能再生長任何植物,那我們在什麼物質或基礎上來製造轉基因食品呢?假定地球上沒有水了,那麼又拿什麼來製造代替水的飲料呢?即使人飲食解決了,但其它物種如何解決?植物如何生存?假定這些都滅絕了,那麼人類還能獨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