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醫患關係的重要性
①良好的醫患關係是醫療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例如,從診斷方麵看,醫患之間沒有充分的交往,醫生就往往采集不到確切的病史資料。現代醫學大量采用新技術、新裝備對病人檢查,這些檢查往往要求病人充分合作。顯然,如果沒有病人的密切配合,就難以發揮這些裝備的效用。從治療方麵看,病人遵從醫囑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而病人的依從性往往與醫患關係有著密切的聯係。
②融洽的醫患關係會造就良好的心理氣氛和情緒反應。對病人來說,不僅可消除疾病所造成的心理應激,而且可以從良好情緒反應所致的軀體效應中獲益。對於醫生來說,從這種充滿生氣的醫療活動中亦可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滿足。即良好的醫患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的手段,它不僅可以促進病人的康複,而且對醫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須的。-‘
3.醫患交往的兩種形式
醫患間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一種。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過程。醫患間的交往,是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或溝通過程。醫患間的交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言語形式的交往,即利用語言來傳遞信息;另一種是非語言形式的交往,包括動作和軀體的兩個方麵,即麵部表情,身體姿勢,眼神與手勢等,它們是與身體運動和植物神經係統活動有關的。
4.醫患交往的兩個水平
(1)技術水平
醫務人員憑借自己的技術性的醫學知識,為病人做出診斷與治療,包括采集病史,進行體檢和心理檢查,安排實驗室檢驗,開處方以及做具體處置等等。在這個水平上,醫務人員的言語指導和解釋雖然是采用非技術性的語言向病人傳達的,但醫患交往的基礎仍是醫生對醫學科學的應用。
(2)非技術水平
醫患間的交往像任何卷人社會關係中的兩個人的交往一樣,相互聯係,相互影響。
二、醫患交往中的問題
1.醫患間的衝突
衝突發生於有兩個競爭目標出現之時。按理說,在醫療情境中醫患雙方具有共同的目標一病人的複原或康複,不應當有衝突。但實際上,醫患間的衝突是十分常見的,並成為損害交往和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醫患間衝突的原因有兩個:①醫患雙方在醫療事務中地位不相當;②醫患雙方對對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醫患衝突的後果是:①病人常常難以公開地談出自己的需要,因此不得不寄希望於醫護人員,依其知識和經驗來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並設法使之得到滿足。②如果醫務人員不能做到這一點,病人們往往不敢公開地表示不滿,而以間接的方式做出反應。2.醫患間交往障礙的原因在醫生方麵,有的人雖有較高的技術,但缺乏醫德修養,有的人甚至兩者都缺乏。他們在診治過程中對病人的病痛缺乏應有的同情和責任感,對病人態度冷漠,漠不關心,厭煩甚至鄙視病人,以權威,救世主自居。在病人方麵,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由於疾病的折磨而變得情緒不穩,容易激動,反應敏感,對醫務人員過分挑剔或態度冷漠,這些也會成為醫患關係中的交往障礙。
三、醫患關係的模式
1.醫患關係的模式類型醫患關係是醫學模式在人際關係中的具體表現。醫患關係有三種基本模式:
(一)主動一被動型
這種模式是把病人置於被動地位,而醫生處於主動的主導地位的一種模式,常用於手術,麻醉,抗感染治療等技術。對休克,昏迷,某些精神疾病,智力嚴重低下等病,這種模式是適用的。對一般患者,由於這種模式是單向作用的模式而不是相互作用的模式,雖然醫生也確實在為病人盡力,而病人則是消極被動的,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在診療中不利於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病人僅僅是醫務人員活動的被動接受者。
(二)指導一合作型
這是一種一方指導,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度的合作的過渡模式,按照這個模式,在臨床實踐活動中,醫生的作用占優勢,同時又有限度的調動病人的主動性,密切配合。也就是說,在這種模式中,醫生是主角,病人是配角,因為病人是處在並不嚴重但又確實有病需要治療情境下,同時病人神誌清醒,有正常的感知能力,情感,意誌和行為尚處於正常範圍,隻是由於疼痛或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心情處於憂鬱和苦惱之中,所以他主動尋求醫療幫助,而且樂於合作。
(三)共同參與型
這是一種以平等關係為基礎的醫患關係模式,雙方有近似的同等權利,從事於雙方都滿意的活動,在臨床實踐中強調醫生和病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是一種同誌或朋友似的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的民主的關係,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這個模式中,醫生和病人均為主動,彼此相互依存,作為夥伴在一起工作,埋頭於雙方都感滿意的活動。
2.醫患關係模式的轉化在現實的醫療活動中建立什麼樣的醫患關係,不僅取決於病人疾病的性質,而且需考慮到病人的人格特征,不過,對於那些因其疾病性質適於建立“指導一合作”或“共同參與”型關係的病人,醫務人員應力爭幫助他們克服人格中的不利方麵,以便建立其相應的醫患關係。從“主動一被動型”到“共同參與”關係,醫生對病人的主導或“控製”地位逐漸削減,而病人在自己的疾病診治中的作用逐漸加大,病人的“人”的身分逐漸變得突出。然而,應當指出,醫務人員的作用和責任並沒有隨之減少。恰恰相反,為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醫生不僅要充分發揮其技術特長,而且要引導病人配合或共同參與這一活動以促使其早日康複。由此可見,醫生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增添了新的內容。在實際的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同特定的病人間的醫患關係類型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病人病情的變化,可以由一種模式改為另一種模式。例如,對一個因昏迷而入院治療的病人,應按照“主動一被動”的模式加以處理;隨著他病情的好轉和意識的恢複,就可逐漸轉入“指導一合作”模式。最後,病人進入複原或康複期,適宜的模式就變成“共同參與”了。
四、醫務人員的心理素養
1.醫務人員應具有的心理素質
①崇高的理想。
②穩定的情緒。
③良好的性格。
④敏銳的觀察。
⑤堅強的意誌。
⑥善於溝通的技巧。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原則
①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②規範教育與自我調控相結合。
③現實形象與理想模式相結合。
④嚴於律己與寬以待人相結合。
(二)心理健康促進的原則
①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②麵對現實,適應環境。
③結交知已,與人為善。
④挫折磨礪,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