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化自我控製

在心理谘詢中,任何形式的“痛”,都是自我控製不力的表現。強化自我控製可使人破除其某種不良情緒狀態與行為方式對自我的禁錮,協調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從而獲得內心的和諧。這樣,就可以消除自我意識中的混亂與偏差,進而有效地控製其心理失常及變態行為的發展。強化自我控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宣泄與領悟的進展,是兩者必然的結果。

(4)增強自信心

增強自信心是心理之“通”的最高表現。它能使人在戰勝惡劣心境,擺脫情緒不良的基礎上,積極麵對生活矛盾,調節自我與環境的不協調,以歡快、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它還能使人重建合理的情感結構,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更有效地應付生活中的憂愁煩惱。最後,它還能使人不斷地走向心理成熟。因此,增強自信心是心理谘詢的最重要的目標。

第七單元?病人心理

考試要點

一、病人角色

①概念;

②病人角色的變化。

二、求醫與遵醫行為

①求醫行為;

②遵醫行為。

三、病人的心理問題

①病人的心理需要;

②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人角色

1.概念

病人角色,又稱病人身份,是以社會背景為基礎的概念。角色是作為主觀條件的角色扮演者和社會條件的統一。所謂病人角色,是一個人被疾病的痛苦所折磨,並有治療和康複的需要和行為,通過患病和康複的過程,病人與家庭、社會、醫務人員之間產生互動。病人角色具有一定的權力和義務:

①病人可從常規的社會角色中解脫出來,並根據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相應減輕他平時承擔的社會責任。

②病人對其陷入疾病狀態沒有責任,因為通常一個人得病自己無法控製;應盡可能

使他早日康複。

③病人有義務力求痊愈。生病不符合社會的願望和利益,社會希望每個成員都健康,以承擔應有的責任和角色。生病是暫時的非正常敘態,病人應主動力圖恢複常態。

④病人應該尋求可靠的治療技術幫助,必須與醫生、護士等合作,共同戰勝疾病。

2.病人角色的變化

人們期望病人的言行完全符合病人角色的要求,但在現實中實際角色與期望角色常有一定差距。就是說,從生病以前的常態向病人角色轉化,或者病後向常態轉變,都有一個角色適應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往往導致心理障礙,而且可能進一步影響健康和生活。病人角色的適應不良大致有五種類型。

(一)角色行為缺如

即患者未能進入角色。雖然醫生診斷為有病,但本人否認自己有病,根本沒有或不願意識到自己是病人。

角色衝突

同一個體總是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當患病並需要從其他角色轉化為病人角色時,病人一時難以實現角色適應。

(二)角色行為減退

進入角色的病人,由於更強烈的情感需要,不顧病情而從事力所不及的活動,表現出對病、傷的考慮不充分或不夠重視,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

(三)角色行為強化

由於依賴性加強和自信心減弱,病人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對承擔原來的社會角色恐懼不安,安心於已適應的病人角色現狀。

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觀、失望等不良心境導致行為異常,如質問醫務人員的攻擊性言語、病態固執、抑鬱、厭世、以致自殺等。

二、求醫與遵醫行為

1.求醫行為

求醫行為即尋求醫務人員的幫助。通常發端於感到患有某種疾病或感到出現了某些症狀及不適。病人有病或有某種症狀的感受後,會不會采取求醫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對疾病或症狀的主觀感受;②症狀的質和量的影響;③心理社會因素影響。

2.遵醫行為

遵醫行為即遵從醫務人員指導的行為。病人是否遵醫以及遵醫的程度與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包括:①為醫學科學的態度;②客觀環境是否允許;③醫患交流是否達成了相互理解與信任。

三、病人的心理問題

1.病人的心理需要

①被認識與接納的需要。病人在求醫過程中需要他人了解、熟悉自己身份、地位,故主動或被動地與他人接觸,熟識對方,以便成為新的團體中的一員。醫務人員應盡可能多接觸病人,主動交談,互相結識,相互間稱呼姓名,而避免稱床號的作法。

②關心與尊重的需要。病人同正常人一樣,需要得到別人包括醫務人員的關心、體貼和尊重。醫務人員要視病人為親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不做傷害病人自尊的事。

③信息獲取的需要。病人角色要不同程度脫離原來的社會角色,在需要了解院內有關信息的同時,也急於獲得院外的各種信息。提供適當的信息不僅可消除病人的疑慮,還可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

④安全感與早日康複的需要。一般病人都把生命安全、早日康複放在最重要的需要層次上。醫務人員熱情接待,認真操作及必要的解釋,可以使病人獲得安全感,對治療抱有信心而早日康複。

2.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①焦慮。焦慮是預期要發生不良後果時的一種複雜情緒反應。

期待性焦慮。

分離性焦慮。閹割性焦慮。

②退化。退化也稱幼稚化,即其行為表現與年齡、社會角色不相稱,退回到嬰兒時期的模式。

自我中心加強。依賴性加強。興趣狹窄。

③主觀感覺異常。主觀感受與體驗與正常時的差異。可以出現如時間知覺、空間知覺的異常。

④猜疑。缺乏根據的猜測,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常常會出現許多疑問,甚至有迷信色彩的認識。

⑤憤怒。病人常為不能自理或一些小事而憤怒。憤怒還有可能轉化為自戕和抑鬱。

⑥孤獨感。與分離感相聯係,病人易感孤獨。與孤獨感相聯係,還會有被遺棄的焦

⑦失助感和自憐。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對所處情境沒有控製力並無力改變它的時候,就會產生失助感。與失助感相聯係,病人往往會出現自憐自卑情緒。

⑧期待。對未來的美好想象的追求。

第八單元?醫患關係

考試要點

一、醫患關係的概念

①什麼是醫患關係;

②醫患關係的重要性;

③醫患交往的兩種形式;

④醫患交往的兩個水平。

二、醫患交往中的問題

①醫患間的衝突;

②醫患間交往障礙的原因。

三、醫患關係1的模式

①醫患關係模式類型;

②醫患關係模式的轉化。

四、醫務人員的心理素養

①醫務人員應具有的心理素質;

②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患關係的概念

1.醫患關係的概念

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人,在進行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總是與其他人有某種接觸或交往,在相互接觸和交往過程中,雙方又總是要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從而建立起這樣或那樣的關係。這種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做“人際關係”。醫患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是人際關係在醫療情境中的一嫩具體化形式。它是指以醫務人員為一方,以病人為另一方的人際。其中,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是醫患關係的核心。醫患關係包含著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的多種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