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張計劃表貼在自己的床頭,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做得好不好,同時請家長來提醒你,幫助你,並且每天都做好記錄。
第12課 人貴有誌 學貴有恒
扁鵲勤奮好學持之以恒
扁鵲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從小就勤奮好學,立下誌向,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好醫生。
離扁鵲家不遠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長桑君的老大夫,醫術高明,四鄉馳名。扁鵲常常去長桑君家求教。他立誌學醫的誌向使長桑君深受感動。
一天,長桑君把扁鵲叫到麵前,開門見山地說:“你如果願意跟我學醫,就到南山采藥去吧,一年之後再來見我。”扁鵲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一早,他胸懷從醫的誌向,帶著工具和藥箱出發了。他翻過一座座險峻崢(zhēng)嶸(róng)的山峰,穿過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采啊,挖啊,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他不僅認識了許許多多藥材,而且基本掌握了這些藥材生長、采挖的規律。
長桑君見扁鵲滿載而歸,微微一笑:“你還要去民間給人們切脈,不完成5000例不能回家。”扁鵲二話沒說,進一步堅定了做個好醫生的誌向,背起藥箱奔走四方。他為各種各樣的人切脈,從脈象的變化中,細細揣摩他們的病症。當他完成任務返回老師住處的時候,不禁大吃一驚,隻見長桑君正躺在床上低聲呻(shēn)吟(yín)。原來,在扁鵲外出期間,長君不幸中風偏癱,右半身不能動彈。
扁鵲好心疼啊!他不顧旅途勞累,放下行李就給長桑君燒水煮飯,熬湯煎藥。晚上,他又端來一大盆熱水,蹲在床前給長桑君洗腳,洗著洗著,長桑君左腳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澆濕了扁鵲的衣服、鞋子。扁鵲一點也不在意,轉身鏟來一些灶灰,撒到了濕漉漉的地上,接著,又忙著安頓長桑君入睡。正在這時,長桑君突然覺得喉中瘙(sāo)癢,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鵲的臉上。扁鵲仍然不急不躁,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長桑君把扁鵲喚至床前,溫情脈(mò)脈地說:“你已經經受住了三次考驗:上山采藥,對你識藥用藥大有好處;按脈切診,對你斷病治病甚有幫助;今天,我又親眼看到你對病人體貼入微,勝似親人。作為一個好醫生必須具備的三點,你都有了。現在,我可以放心了。”說到這裏,老人用顫抖的手從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醫書交給了扁鵲。
從此,扁鵲立誌從醫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學習更加勤奮,邊攻讀,邊實踐,醫術提高得更快了,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醫學家。
議一議
讀了扁鵲學醫的故事你有什麼樣的體會?
經典
立誌不堅,終不濟事。——宋·朱熹
立誌不堅定,最終什麼事也幹不成。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唐·黃蘖(niè)禪師梅花要不是經受住一次次風霜摧折之苦,哪會有素馨沁(qìn)人的花香。
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悟一悟
“人貴有誌,學貴有恒”。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治學道理。
它深刻地闡明了做人最可貴的是有誌向,做學問最難得的是持之以恒。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但這些也都是獲得成功不可避免的經曆。學習需要打持久戰,一定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終,不可輕言放棄,絕不能半途而廢。
延伸
孔子與“韋編三絕”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今山東)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多才多藝,學問淵博。孔子曾說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
孔子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家境貧寒,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隻能通過自修來獲得知識。他從15歲起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時,就向人請教。他問過做官的人,也問過普通人;問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問過年齡不大的兒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著名的成語“韋編三絕”就來自於孔子。孔子年老的時候,回到家鄉從事編書和講學。雖然很忙,但他仍然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
這是一本最難懂的古書,許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但是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
他把用竹木簡寫成的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一遍不懂,就讀第二遍,還不懂就讀第三遍。這樣讀來讀去,因為讀的遍數太多了,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被磨斷了多次。這便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曆。最後,他到底把這部書讀懂了,並向別人詳細地介紹了這部書的內容。
孔子學而不厭、刻苦勤奮的鑽研精神為後人做出了典範。
踐行
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刻苦學習的榜樣。請尋找身邊那些勤奮好學的同學,把他(她)們勤奮好學的事例記錄下來。
單元主題綜合實踐活動 學習貴在堅持
活動一:重溫經典
1.學習完本單元,你得到了哪些收獲?
我的收獲:
2.分享一下搜集到的嚴謹治學、持之以恒的人物事跡,講給大家聽。
活動二:從身邊談起
誇誇身邊那些有理想、有誌氣、勤奮好學的同學,說說他們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活動三:暢談感悟
開展一次“我的立誌夢”為主題的讀書征文活動,暢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立誌”感悟,大力營造“讀書、立誌、求知、上進”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