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人留下的最後一篇氣象記錄。第二天,他就與世長辭了。這位卓越的科學家,一直到他光輝的一生結束時,才同他心愛的科學研究分手。
踐行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治學嚴謹、求真求實、獲得很高成就的人,請你搜集他們的故事讀一讀吧!
第11課 立誌如山 誌行如水
司馬遷忍辱負重矢誌不渝寫《史記》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執掌史官的職務。司馬遷10歲的時候,就學古文書傳,通讀了當時的各種文化典籍。13歲時,向董仲舒學《公羊春秋》;14歲時,又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他受父親影響,從小就樹立誌向,要寫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曆史著作。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的父親已病入膏肓(huāng)。司馬遷跪在父親的病榻旁給父親端上一碗湯藥。父親對他說:“我死之後,你要接替我的位置,繼承祖先的事業。自從孔子死後,至今四百多年了,沒有一部像樣的史書,我身為太史,沒能做成這件事,真擔心天下的史籍文化從此斷絕,你要記住我的話,要寫成一部《史記》。”司馬遷淚流滿麵地對父親說:“兒雖不敏,但一定記住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把《史記》寫出來。”
三年後,他繼承父職,在漢武帝手下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的時候,卻遇上了飛來橫禍,由於他仗義執言,受李陵事件牽連,被關進監獄。司馬遷經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最後被判處死刑。
根據漢朝當時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司馬遷官小家貧,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宮刑是一種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同時也極大地侮辱人格的刑罰。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覺得如果這樣死去,自己從小立誌寫《史記》的誌向和父親的囑托就都不能實現了,這樣死去毫無價值!他要忍辱負重地活下去,要把《史記》寫完。
司馬遷出獄後,因受酷刑身體衰弱不堪。每當想到自己所受的屈辱,常常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尚未實現的宏願,就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發憤寫作。
終於,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先後共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130卷的巨著《史記》。
議一議
你對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如何認識?
經典
人生誌氣立,所貴功業昌。——唐·陶瀚《贈鄭員外》
人生立下的大誌,貴在能為國家建功立業。
堅其誌,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清·曾國藩堅強他的意誌,讓他的心經受苦難,讓他的身體得到鍛煉。事情沒有大小之分,必定會有所成就。
人惟患無誌,有誌無有不成者。——宋·陸九淵《語錄下》
人最擔心的是胸無大誌;胸有大誌,則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業。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明·王陽明
悟一悟
“立誌如山,誌行如水”。這是說,樹立誌向要像山一樣,踐行自己誌向的過程要像水一樣。誌向不如山,就不能夠堅如磐石;踐行誌向不如水,就不能像水一樣曲曲折折到達。小學生要從小立下長久的誌向,堅持不懈,直到實現自己的理想。
延伸
目盡毫厘心窮籌策——祖衝之與圓周率
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是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準確地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值的人。
一天,祖衝之正在看劉徽所著的《九章算術》。劉徽計算圓周率到小數點後4位數,但並未達到精確的程度。祖衝之受“割圓術”的啟發,下決心一定要在劉徽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鑽研,探求更精確的數值。
此後,每天早上祖衝之出門處理公事,下午一回來,就一頭鑽進書房,有時甚至忘了吃晚飯,忘了休息。祖衝之在書房的地板上畫了一個直徑一丈的大圓,運用“割圓術”的計算方法,開始計算。
為了求出最精密的圓周率,他依次算圓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邊長,再算內接二十四邊形的邊長……邊數一倍又一倍地增加,直到算出: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這樣艱巨複雜的計算,隻靠一些被稱作“數籌(chóu)”的小竹棍,擺成縱橫不同的形狀,用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數,然後進行計算。這不僅需要掌握純熟的理論和技巧,而且,更需具備堅強的毅力,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的嚴謹(jǐn)態度。用算籌來計算不像用筆,筆算可以留在紙上,而算籌每計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擺動以進行新的計算;隻能用筆記下計算結果,而無法得到較為直觀的圖形與算式。在計算中算籌被碰偏了要從新來過,計算中出現了錯誤,又要從頭開始。無數個夜晚,祖衝之在書房昏暗的油燈下,手中不停地算呀、記呀,不斷重新擺放數以萬計的算籌。
不知經曆了多少酷暑,不知經曆了多少嚴寒,也不知經曆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祖衝之終於計算出圓周率,能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這在當時,全世界隻有祖衝之一人。在近1000年之後,在德國、荷蘭等國才有人算出了這個數值。祖衝之為世界數學史和文明史作出的偉大貢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現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祖衝之雖已去世1400多年,但他的廣泛吸收古人成就而不為其所拘泥、艱苦勞動、勇於創造和敢於堅持真理的精神,仍舊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
踐行
“人貴有誌”。任何一種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去除,都需要恒心和毅力,請你列出你有哪些好習慣和不良習慣。將自己的好習慣與同學們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選擇其中一個最亟需改正的壞習慣,並製定好“改正計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