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城市生活中,以從業人口最多的製造業來說,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工資的增加以及訂單數量的萎縮像三股寒流同時向它們襲來,廣大的中小企業似乎陷入了新一輪的倒閉潮。這讓剛剛經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企業主們不禁感到頭皮發麻:製造業是否迎來了又一個寒冬?而對於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來說,我們對生活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各種生活必需品的集體漲價,從蔬菜到肉類,從服裝到日化用品,從油價到房租,甚至是水價和電價,它們似乎展開了漲價接力賽,漲幅一次比一次凶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的住房和飲食需求多半由所在企業滿足,這為他們的生活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開支,但還是可以從交通、服裝、通訊、日化用品以及零食等方麵獲得最直觀的感受,物價上漲迫使他們不得不更加節衣縮食。而對中產階級來說,他們一切的生活所需都來自於市場的供給,所以對市場的依賴性要遠遠大於工薪階層,物價上漲對他們造成了最明顯的影響,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消費品幾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漲價,這使得他們今天的生活開支甚至比2008年以前多了1/3,收入節餘甚至比不上工薪階層。與這種生活成本加重所對應的是,我們的收入還是與幾年前一樣,不曾增加一絲一毫(工廠從業者的收入略有不同,他們的工資有了些微漲幅,這主要由於這一市場的勞動力短缺造成,我們將在下麵的章節作詳細分析)。如果根據自己的生活狀況對經濟的好壞作出判斷,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國的經濟正在走向一個舉步維艱的困境,老百姓生活負擔的加重與相對收入的減少便是最好的理由。如果國家經濟的確在增長的話,那麼它的增長一定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反比,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當你把目光望向資本市場,卻又困惑地發現,生活的日益拮據非但沒有使之凋敝,這一市場反而正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盛世繁榮,尤以樓市和股市最為顯著,它們吸納的社會遊資占貨幣總量(M2)的比重越來越大,兩者吸收了超過33%的社會財富。近些年來,房價的狂飆已經成了老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能夠擁有一處自己的房產儼然已經成了財富的象征。這也難怪,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裏,房價已經翻了三四番。對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從踏入社會的第一天起,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勞動所得才能在一線城市購買一套房子,前提還是不吃不喝將全部收入用來供樓。據我的觀察所得,在通脹日益嚴重的今天,無論是月薪1500元的底層勞動者,還是月入5000元的小白領,他們因為需要維持自己所在階層生活,往往使得自己的所得僅夠當月開支,很少能有節餘,即便略有節餘,在逢年過節的親朋好友往來中,禮物的支出往往會用完一年的所有儲蓄。
生活的拮據與房價的高不可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按照我們的一般邏輯,我們會認為,既然越來越多的人負擔不起一套住房的價格,失去了需求的樓市理應萎縮才是,可事實卻是房價一直在高歌猛進,上海的房價更是超越了香港和新加坡,直追紐約。如果說國家經濟正在走下坡路,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窮,為何不動產市場卻能如此火爆,需求如此旺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