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在飯館吃飯。已經吃完了飯,她才對經理說:“對不起,錢夾放在家裏了,我現在不能付錢。”經理不慌不忙地說“那好吧!我相信你。為了使我記住此事,必須把你的名字寫在門口的黑板上,同時記上你欠款的數目。”女士表示不滿“那不是每個人都看到我的名字了嗎?我不是太難堪了嗎?”經理微笑著說:“不必擔心,我們會用你的皮大衣把你的名字蓋住的。”經理的幽默意圖,在於讓這位有賴賬嫌疑的顧客用物質作抵押,以此逼迫她就範。這位女士隻好拿出錢來,如數付清了欠款。幾乎沒費什麼力氣,經理就維護了飯館的製度。
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我們的計劃常常會受到嚴重挫折。
這種情形使人心灰意冷,因為這並非我們的能力不夠。不過,我們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人格力量,試著運用一下幽默才能去處理它,說不定會提高魅商,扭轉局麵。
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去一個大城市演奏。這個城市的居民對鋼琴比較陌生,因此不十分欣賞。鋼琴家走上舞台,才發現全場觀眾坐了不到五成。他很失望。但是,他很快恢複了自信,並且走向舞台的腳燈對聽眾說“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音樂廳裏響起了一陣笑聲。為數不多的觀眾立刻對這位鋼琴家產生了好感,聚精會神地開始欣賞他美妙的鋼琴演奏。正是幽默,把鋼琴家從可能失敗的邊緣拉了回來,改變了他的處境。
危機的形成,往往是人為的。盡管我們主張與人為善,慈悲為懷,但與我們打交道的人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我們沒有得罪人,別人也可能向我們發難。
1975年,美國總統卡特舉辦記者招待會。一位記者提了一個十分意外的問題“如果您女兒與人發生桃色事件,你會有什麼感覺?”卡特對這一問題感到震驚和不知所措。如果拒絕回答,有損於他的公眾形象;如果直接否認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未免過於武斷,同樣對他不利。在危機中,幽默挽救了他。卡特略加思索,巧妙地回答說“不過,我女兒隻有七歲。”一句幽默的答問,把卡特從逆境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在公眾麵前樹立了自己幽默機智,文雅禮貌的形象。
“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我們麵臨危機時必須牢記的戒語。在人際關係中,不論對方意圖如何,用意怎樣尖刻,在反擊時都應含蓄溫雅,旁敲側擊。如果路見不平,即拔刀而起,挺身相鬥,這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會降低魅商,搞僵人際關係。這是匹夫之勇。不過,在不損害對方的情形下,也可以適當地反擊無理的言行,但得遵循高魅商的幽默原則。晉朝人孫綽曠達不羈,頗有文才,在門前種了一顆鬆樹,經常自我陶醉。鄰居見此十分不滿,譏諷他說:“你這顆鬆樹長得倒不錯,可惜太小,恐怕不會有當棟梁的日子了!”孫綽笑笑說:“你家的楓樹、柳樹長得都合抱粗了,也沒見有什麼用啊!”鄰居以樹比人,先向孫綽發難,孫綽卻從容相對,暗渡陳倉,結果轉劣為優,反而占了上風。
幽默的實質是不諧調,但幽默的目的卻是諧調,這也就是高魅商幽默者身處逆境而不慌,力求變險境為坦途的原因所在。幽默者的忌諱之一,是無事生非的故作幽默。
一位顧客在裁縫店做了件衫,幾天後又找到裁縫說:“你替我做的襯衫,領子太小,袖子也太長……”不等顧客說完,裁縫就接上說“沒關係,領子穿穿就大了,袖子洗洗就短了。”顧客氣得哭笑不得,一場激烈的爭吵由此引發了。
更有那種粗俗無禮的幽默,讓人無法忍耐。一位外地人來到某城市,想找一家郵電局。他問一個過路的男青年:“請問,哪兒有郵電局”?小夥子想幽默一下,說:“哪兒都有。”外地人不高興了:“我問你怎麼走?”小夥子為自己的幽默感到得意“用腳走!”外地人認為是欺生,一把拽住小夥子,倆人便吵起架來。這種惹是生非、惡化人際關係的“幽默”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