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張弛有度,從容應對(3 / 3)

“這座建築物會逐層售予公眾,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分享,地鐵公司則占大份。

“若幹間公司均對與本公司合作甚感興趣,因而競爭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為長江獲得,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輿論界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裏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李嘉誠在投資決策上就是這樣,一方麵以穩健著稱,有時甚至令人疑心其過於保守,而另一方麵又絕不缺乏膽略和氣魄。

世上絕不缺乏穩健的投資者,因為隻要謹慎些、保守些就可以了;也絕不缺乏果敢的投資者,因為隻要膽子大,不計後果就行了。難就難在二者兼備,並且能夠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在這一點上,李嘉誠的投資風格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成大事者需要有毅力和膽識,隻有擁有這兩點,才會在機遇來臨時,及時的抓住它,從而使企業越做越大,反之,如果無法抓住機遇,就隻能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永遠也無法成就大業。

2.有勇有謀,死地亦能生

“空城計”運用在做事上,就是一種“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手法,讓人摸不清底細,難以掌握局勢,從而失去防範意識,這就是“空城計”的妙用。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從而死裏逃生,可謂巧妙莫測。

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魏主曹睿急派司馬懿統帥大軍來抗拒蜀軍,兩軍爭奪的焦點是街亭和柳城。諸葛亮派馬謖和王平同守街亭,派高翔守柳城。然而馬謖言過其實,是趙括一般的人物,不按諸葛亮的吩咐安營紮寨,結果街亭丟失。

諸葛亮聽說街亭、柳城皆被魏軍奪去後,頓足長歎說:“大事難成,這全都是我的過錯啊!”急忙命關興、張苞率兵退往陽平關;又令張翼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退路。三軍將帥收拾行囊準備啟程,薑維、馬岱斷後,伏於山穀中,待大軍退盡方能收兵。又秘密通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軍民皆入漢中,派心腹把薑維老母送入漢中。

諸葛亮把這一切布置妥當之後,身邊已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且城中守軍隻有二千餘人。手下人來報,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向西城殺奔而來。

諸葛亮親自登城觀看,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直奔西城殺來。諸葛亮傳令眾將:把旌旗全部藏起來,所有士卒各守城鋪,不準隨便出入及高聲喧嘩,違者立刻斬首;城門大開,每座城門有二十名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魏兵到時,不可擅自亂動,自有破敵之策。諸葛亮身披鶴氅,頭戴綸巾,帶著兩個小童,攜琴於城樓之上,憑欄而坐,焚香撫琴。

司馬懿所統之軍前哨來到城下,見了如此情況,不敢進城,急忙飛報司馬懿。司馬懿卻不相不信,於是止住三軍,親自觀望,果然見諸葛亮端坐於城樓之上,笑態盈盈,焚香撫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根本沒有敵軍壓境的慌恐氣氛。

司馬懿看完後驚疑不止,親自到中軍,命令後軍變作前軍,前軍變作後軍,往北沿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對司馬懿說:“是不是諸葛亮並無大軍,故意擺出這種陣勢?父親為何退兵?”司馬懿說:“你們哪裏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弄險。現今城門大開,定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城,必定中計。”於是,兩路魏兵全部退去。諸葛亮見魏軍退去,撫掌而笑。手下人無不駭然,於是問諸葛亮說:“司馬懿是魏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這座空城,便急速退去,這是為什麼呢?”諸葛亮說:“司馬懿知道我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了這等光景,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我並不是要冒險,這實在是沒辦法,不得已而用之。司馬懿一定是率軍往北路退去。我已令關興、張苞二人在那裏等候。”

眾官都驚訝佩服道:“丞相玄機,神鬼莫測。如果是我們,一定是棄城逃跑了。”諸葛亮又說:“我們隻有二千五百軍兵,如果棄城逃跑,一定是跑不遠,這還不被司馬懿捉住?”

司馬懿退到武功山,忽聽山後喊殺聲四起,鼓聲震天,回頭對二子說:“我們如果不撤,必中諸葛亮之計。”隻見張苞引兵殺來,魏兵皆棄甲拋戈而逃。又跑了沒多遠,山穀中又喊殺聲四起,關興引兵殺來,山穀回聲,不知蜀軍多少,魏軍心驚膽戰,不敢久停,隻得丟下糧草輜重而去。關興、張苞二人也不追趕,盡得軍器糧草而回。

後來,司馬懿得知西城當時隻是一座空城,並無士兵把守,隻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而已,司馬懿後悔不迭,仰天長歎:“我真不如諸葛亮啊!”於是率兵返回長安,諸葛亮也安全地撤回了漢中。

諸葛亮的“空城計”演得非常成功,他在萬般無奈之下,充分的利用了對手矛盾的心理,巧設戰局,讓司馬懿難斷虛實,不敢貿然攻城。這時高明的軍事家巧用手腕的傑作,讓後人不得不學。

有一句諺語叫:諸葛亮的“空城計”隻能用一次。還有一點更要注意:運用空城計要選擇好對象,彼此雙方要相互了解,不然,此計一旦敗露,必有滅頂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