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
常常被人譏為淺薄,自己也覺得確實沒有什麼東西是深奧難懂的(除了自然科學)。如果祛除故弄玄虛的成分,所有的人生道理和社會原理都是簡單明確的。福山的曆史終結論有什麼深奧的道理?隻不過提出了一種社會發展的普世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又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對利潤分配的數學解釋。許多所謂社會科學的規律,隻是人們對於社會現象、社會運轉和社會發展的某種假說而已,比較站得住腳的,有曆史和現實中的事實依據,可以證實;有的假說不符合曆史與現實事實,已被證偽。如此而已,有何深奧之處?人生的道理與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相比,就更加淺顯。在最近幾十年間,宇宙的基本事實已經被人類知曉,所有的宗教創世說、造人說不攻自破,什麼“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造的”,什麼“人是女媧用泥巴捏的”,什麼輪回轉世,什麼天堂地獄,全都沒法再信了,剩下的還有什麼?人不過是一些細胞組成的一個生物體,有欲望,須滿足;有意識,可以思考;死後一切歸零,除了身體的分子散落各處之外,靈魂徹底消失。如此而已,豈有他哉?這有什麼可深奧的?有些淺顯的道理,人從情感上難以接受,但是當一切已經無可辯駁之後,也隻能默默承認,承受。比如,人死後沒有靈魂,這一點令人難以接受,但是最終也不得不接受;再如,人生沒有意義,這一點聽著實在紮耳朵,這個事實令人不忍直視。但是從宏觀上看,這是事實,即使你不敢正視,偷偷用餘光瞥一眼,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索性大大方方地直接瞪著這個事實,把它大聲說出來,又能怎樣呢?許多人念經,參禪,出家,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除了它的無意義這一宏觀事實之外,能想出什麼來呢?參禪的那些公案不都用謎語的形式反複說著這個道理,或者幹脆說,它什麼也沒說,也不必說。最簡單最明確的事實就明擺在那裏,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唯一可以解憂的,不過是從微觀角度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賦予一點意義:自我實現。有的人的自我實現是生個孩子,把他養大;有的人的自我實現是寫本小說;有的人的自我實現是愛上一個人。30000多天而已,想做什麼就做點什麼,什麼都不想做就什麼都別做,像個禪師那樣,打坐,參禪。的確是夠淺薄的。真的很慚愧。
狂喜
心中常常希望能夠偶爾陷入狂喜狀態。這樣的時刻在人生中並不多見。一本好書,一個好電影,一段感情,可以將人帶入狂喜狀態。當然,最容易達到狂喜的途徑之一是性快感。常常納悶,為什麼有人會吸毒,聽說毒品可以將人帶入狂喜狀態,這也是人一旦吸毒就很難戒掉的原因,身體的上癮隻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精神上向往那種狂喜狀態,一旦得到過,就還想一再得到。在所有的狂喜狀態中,性快感是最容易得到同時也不會傷害身體的。吸毒會上癮,最終戕害身體,而性快感卻不會真正上癮,即使有點上癮,隻是做得多些,也並不會真正傷害身體,甚至對身體有些益處。中國古代性文化當中就有性可以益壽延年的看法。相比之下,文學藝術作品為人所帶來的狂喜狀態就比較難以獲得。需要由藝術家費盡千辛萬苦把它寫出來,做出來,還需要有能夠從中感受到狂喜的心靈,這心靈要有相當的敏感度,有較好的審美能力,才能最終達到狂喜狀態。陷入戀愛或許是人生經驗中狂喜程度最高的,但是純粹的浪漫愛情的發生幾率並不很高,要有太多的巧合、投契,兩個人各方麵的諸多因素的契合:外在的相貌、身材、年齡、性別,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性格、興趣、品位、喜好,身體的加靈魂的,還不得有幾十種因素的因緣巧合,才能使人發生愛情。而一旦真正的愛情發生了,隨之而來的是美,是淚,是狂喜。但願在人生中常常能夠遇到狂喜,就像在夜空中突然爆發的絢爛焰火,那才是存在感的強烈迸發。
人生之癌
感到無聊是人生之癌。當人的各種基本需求尚未滿足時,人會孜孜矻矻,愁腸百結;而當需求既得滿足,就會陷入無聊狀態,就像得了癌,隻想混吃等死。克服無聊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帶癌生存。一方麵已經病入膏肓,時時會有無聊感襲來;一方麵卻苦中作樂,努力去追尋生命之歡欣。一旦無聊的感覺占了上風,那就是癌症失控,人的生命就徹底毀掉了。所以,明知得了不治之症,仍舊苦中作樂,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從一片晦暗走向陽光,才能從痛苦走向快樂。遍尋世間萬物,能緩解無聊這人生之癌的解藥唯有美與愛。美有欣賞美和創造美兩個子項。你看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活得最興致勃勃的,他們寫詩,寫小說,畫畫,作曲,雕塑,攝影,做電影,做話劇,他們在無盡的努力中追逐著美,發掘著美,創造著美。就像王小波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躍躍欲試地說:我要試著創造一點點美出來。他們會覺得無聊嗎?他們會罹患無聊這個生命之癌嗎?他們用打發時間嗎?他們恨不能把一分鍾掰成八半呢。隻可惜,藝術才能不是人人都有的,沒有的人怎麼辦?那就隻有欣賞美了,這個其實不難,隻要有欣賞美的意願,再有一點點審美的敏感就行了。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俯拾皆是,隻要拿眼去看,拿耳去聽,拿心去體會就行了。隻要你感到了被感動,被打動,心弦被撥動,就成功了。愛也有兩個子項:一項是具體的,一項是抽象的。具體的愛是去愛上一個具體的人,也就是陷入浪漫之愛。雖然世間可以陷入浪漫愛情的概率不高,但是,一個有心人比一個無心人陷入愛情的概率顯然會高一些。如果心中常存向往,那麼發生浪漫愛情或者遇到浪漫愛情的概率會高很多。在愛發生時,人處於一種激情狀態,那可是無聊最好的解藥啊。抽象的愛是去抽象地愛一個人或者去愛上一個抽象的對象。前者雖然被愛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人,但是也許由於種種世俗的原因,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具體的戀情,那麼隻能用一種抽象的方式去愛他了,也就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後者是去愛上一個抽象的對象,比如愛人類,愛世界,愛花草樹木,愛藍天白雲。如果能夠常常沉浸在這種抽象的愛當中,也不會感到無聊了。所以說,對美與愛的追求是戰勝無聊這個人生之癌的良方。
生命之舟
常常覺得生命就像一葉小舟,在無邊的大海上漂蕩,沒有方向,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力去任何地方。在空洞的宇宙之中,在茫茫的人海之中,生命的小舟隨波逐流,直到顛覆、沉沒,消失得無影無蹤。生命又像一首歌,優美、淒清,有時有一個聽眾,有時有幾個聽眾,有時有一大群聽眾,終歸曲終人散。即使能夠在一段時間餘音繞梁,最終還是難以規避徹底煙消雲散的命運。人的生命其實就是一個大自然中的反熵現象,是由細胞組成的一個暫時的人形結構和秩序。而宇宙處於無限的熵增趨勢之中,所有的形狀最終歸於無形,所有的結果最終歸於解體,所有的秩序最終歸於混沌。
生命意義問題
人生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命意義的問題,無人可以回避。首先,存在的意義隻能是微觀的:對存在者本身是有意義的;對於熟人圈是有意義的;對於大社會來說,有些人是有意義的,有些人是無意義的,有些人意義大些,有些人意義小些。從宏觀看,即從宇宙的角度看,個人的存在沒有什麼意義。對於存在者自身,他的存在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是圓滿的還是殘缺的,是清醒的還是懵懂的,這當然非常有意義。那些活得快樂、圓滿而清醒的人與活得痛苦、殘缺、懵懂的人相比,是質量更高的一種存在,也是對於自身來說更有價值的存在,用白話說,就是活得比較值。這樣的存在是自覺的存在,自覺程度越高,對於自身來說,生存質量越高。
對於周邊的熟人圈來說,人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人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孫子孫女、妻子丈夫以及朋友同事。盡管圈外人並不知道人的存在,圈內人是知道的,與人有著或深或淺、或濃或淡、或鬆或緊的關係。牽一發而動全身,斷一指而傷全身。這種關係有物質的聯係,精神的聯係,肉體的聯係,靈魂的聯係,對於圈內的每一個人來說,他的存在對其他人當然意義重大。對於社會來說,有的人有意義,如所有參與了自給自足之外的生產活動的人,對於他人來說就有了意義,即使是農民把自食之外的產品賣了出去,對於那些享用這些產品的社會人來說,這農民的生存就有了意義。但是在社會層麵,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有天壤之別,比如皇上的存在和一個詩人的存在意義就不同,前者掌握著對許多人生殺予奪的大權,後者的詩歌卻可能被後世之人吟誦,那意義是很不同的。在存在意義的問題上,我總是受到存在主義的吸引。存在主義總是透著一股透徹真理的氣息,也就是說,它有一種穿透種種遮掩、逃避,直接麵對事實真相的勁頭。很勇敢,很單純,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這事實高度概括地說,就是:存在從微觀角度看有一些意義,但是從宏觀角度看沒有意義。這就是人不得不麵對的一個殘酷事實。
有趣與有意義
有些事盡管是有趣的,卻是沒有意義的。比如去北極,我們會看到以前沒看到過的地方,如北極點;會看到以前沒看到過的動物,如北極熊;會經曆以前沒經曆過的事情,比如暈船。但這些僅僅是有趣而已,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也不會改變什麼。就像人生,我們隻是看到一些東西,有些或苦或甜的有趣經曆,並沒有什麼最終的意義。人在世界上生活,從此地到彼地,來來去去,走走停停,尋尋覓覓,苦苦甜甜,後來就老了,走不動了,在一個角落待下來,靜靜等待死亡和消失。這就是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曆,大致如此。隻是有的人比較能折騰,於是活得比別人精彩,臧否也比別人多,比如毛澤東;有的人不愛折騰,於是活得就平淡些,也沒有多少臧否,比如一個深山裏的老農民。但是從
終極問題
人生的終極問題就是存在意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從宏觀角度來說,生命肯定是無意義的,如果硬要說生命有意義,也隻能是從微觀角度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賦予一點兒全然屬於個人的意義。關於生命之無意義,早參透早超脫,晚參透晚超脫,一生未參透,一生不得超脫。佛教講空無的觀念,講來講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生本是空無的,如果看不到,看不清,不願看,不敢看,那就隻能懵懵懂懂地活著,半睡半醒地活著,活得一點也不通透。每當想到宇宙和億萬天體的情形,隻有萬念俱灰。人類的生命顯得無足輕重,人類的悲歡離合頓失重量,化作一股青煙,在空中消散。宇宙中的事情,我們能通過科學研究弄明白的隻有萬一,蓋因我們隻是一個短暫的偶然的存在,不要說一個人的30000天生命,就是億萬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與宇宙的浩淼相比,也隻是一個短暫的偶然的存在。我們那點可憐的智力怎麼能明白宇宙的萬千事物呢?人一旦參透之後,就得大自在,身邊的瑣細事物不會再給人帶來過多的煩惱,很容易從中超脫出來;存在的終極問題也不會再給人的情緒帶來困擾,因為一切已經一目了然,道理已然通透,謎底已經昭然若揭,還能給人帶來什麼困擾呢?關鍵是在參透人生之無意義之後,選擇一種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總是笑著而不是哭著度過這個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就好了。
心有所屬
心有所屬是一種令人陶醉的狀態。它令人不再孤獨,心中有了牽掛;它令人感到愉悅,不再煩惱多於快樂;它仿佛為生命賦予了意義,不再四顧茫茫。它是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的第三層,雖然離自我實現還差著兩層,但是感覺非常之好。在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當中,在生存和安全的需求之上,在尊敬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之下,是歸屬的需求。人有歸屬的自然需求,在身有所屬之外,還會產生心有所屬的需求。所謂需求,就是一種內心的欲望,實現了就高興,實現不了就煩惱。因此,心有所屬的狀態比起心無所屬的狀態,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和熨帖的感覺。人生在世,其實孤獨。獨自一人來到塵世,獨自一人離開,並沒有人真正能夠陪伴。就像身體的疼痛,隻能自己承受,沒有人能夠真正分擔。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夠讓你產生歸屬的感覺,那就降低了孤獨感的銳利程度,好像在刀鋒上包上了一層東西,讓皮膚再接觸時,不會被輕而易舉地割裂。人生原本就是以煩惱和痛苦為主,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的心很少能夠平靜和喜樂。一旦心有所屬,可以令人苦中作樂,像火中取栗那樣,在生命的悲苦之中,取得一點點快樂。痛苦是常態,快樂是非常態;痛苦是恒常狀態,快樂是偶得。心有所屬可以為人提供一點點快樂的感覺。人生本無甚意義,人隻是在萬千星球中的小小地球上存在幾十年就消失不見的小小生物體,隻是一粒宇宙微塵而已。在有生之年,一旦心有所屬,仿佛為這無意識的存在平添了一點點強烈的意識,為這無意義的存在平添了一點點濃烈的意義,它使得生活仿佛有了一個方向,有了一點兒自覺。願意在心有所屬的狀態中度過餘生。
向死而生
人生最終的目標是死。人生之旅最終的目的地無一例外是死。人生就是向死而生。加繆說過:死亡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世上哲學家何止千萬,他們在做的學問很多並未涉及這個加繆眼中唯一重要的問題。一般人關心這個問題的就更加罕見了。人們隻是被動地經受死亡,當它臨近時變得憂心忡忡,悵然若失;當它來到時,肝腸寸斷,無可奈何。我卻願意常常想到這個問題,把它想清楚,在它來臨之前就直接麵對它。其實,死亡這件事情,隻要鼓起勇氣直接凝視,也沒有那麼可怕。那是所有人的終點,相差幾天、幾月、幾年、幾十年而已,從宇宙和時間的角度看,這種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它是所有人的終點,是所
有人生之旅的歸宿。因此,竟然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死就是生的目的。說死是生的終點,一般人還能接受,說死是生的目的似乎就有點過分了,難道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去死嗎?死是生的中斷,怎麼能成為它的目的呢?目的地並不就等於目的。目的地是我們最終要去的地方,但是目的地怎麼能成為目的呢?我傾向於認為,死的確是每一個人人生的目的地,但是人生還可以設立許多其他的目的,比如說肉體的舒適和精神的愉悅,這就可以成為人生的目的。雖然我們最終會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這個目的地,但是在走到那個目的地之前,我們可以為自己設立許許多多的目的,其中我最看重的是快樂,每日的快樂,終身的快樂。未免淺薄,但是我真的想不出人生還可以有什麼其他目的是值得追求的。
生命的空無
隻要想到空無,生命就無往而不勝。生命想透了其實與一個晚期癌症病人無異,什麼都不必太過執著,喜歡幹點什麼事就幹點什麼事而已。人在世間生活,很多事情想不透,焦慮糾結。在沒有達到溫飽線的狀態,人活得像個沒有意識的動物,隻求存活下來,其他無暇顧及,在納粹集中營裏掙紮度日的人們即使想到空無,也不能驅除饑餓帶來的痛苦。溫飽需求得以滿足之後,人還要求得安全,身體和財產不會受到外力的威脅和侵害。如果天一黑就不敢上街走路,或者在家裏待著還會有罪犯破門而入,也無法有平靜的心情。人過上了既溫飽又安全的生活後,還有歸屬需求,人人深陷親情、愛情和友情之中,常常搞得柔腸
千結,肝腸寸斷。萬一遇到你愛他他不愛你,你喜歡他不喜歡你,就隻有空無這劑藥最為對症,可以幫助人超脫。想想自己的30000日之後一切灰飛煙滅,就可以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尊重的需求也來自人的本性,希望在周邊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羨慕嫉妒恨,想比別人更有錢、更有權、更有名,從而得到人們的喜愛和高看一眼。這個時候最是不能忘記空無,時時清醒,知道世間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終都將灰飛煙滅。於是能夠活得超脫。自我實現是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真正獲得平靜和喜樂的時刻。進入這個境界之後,人完全自由,隨心所欲,平靜,快樂,同時對自己的存在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了這個境界就能把死亡當成歸宿,異常平靜地接受自己最終死去和徹底消失這一殘酷事實,心裏波瀾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