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亞曆山大的華僑李玲子女士已年過半百,她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海峽兩岸都是骨肉同胞,都希望和平統一。香港的今天將是台灣的明天。”
“家祭毋忘告鄧公”
告慰小平
“等香港回歸祖國後,我很想到那裏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著輪椅也要到祖國的這片土地上看一看。”
這是一位世紀偉人的最後願望。然而,也就在這一願望即將實現的時候,帶著深深的遺憾,鄧小平同誌離開了人間。
100多天後,當1997年7月1日零點的鍾聲敲響,江澤民主席在香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現在成立。”
雷動的掌聲滾過維多利亞灣畔,震天的歡呼響徹港九地區。
這宣告,這歡呼,是中華民族圓夢的自豪,也是鄧小平同誌最好的告慰。
在香港交接儀式的主席台上,與小平同誌相濡以沫數十載的卓琳,內心百感交集。從走上主席台的一刻起,她就知道有無數雙眼睛看著自己。那無言的注視是歡迎,更蘊含著對小平無盡的景仰和懷念。
“人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香港回歸祖國日,家祭毋忘告鄧公。”
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難抑心中的思念與感激,和著淚水改寫愛國詩人陸遊的詩句。“鄧公,您知道嗎?香港今天回家了,回到了祖國溫暖的大家庭了。”
像曾憲梓一樣,千千萬萬的香港人沒有忘記指引他們“回家”的慈愛長者。15年前,正是他擲地有聲的語言,確定了香港回歸的這一刻,使漂泊了一個半世紀的香港歸航有期。
100多天前,當小平剛剛辭世的時候,香港同胞的哀傷難以言喻。人們最難過的就是“鄧公不能來香港走一走,看一看了”。那些天裏,有人哭跪靈前,不願起身;有人在靈前獻上一本香港地圖,好讓九天的小平看一眼香港。有不少地方至今仍然懸掛著小平微笑的相片。香港人知道,鄧小平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這之中,有香港的土地和同胞。
這是一個慶典的夜晚,這是一個思親的時刻。
此時此刻,說到“鄧公”,無數香港人禁不住親情流露,無數香港人止不住淚水漣漣,無數香港人忍不住言語嗚咽……
在維多利亞灣的另一岸,出租汽車司機黃智成在胸前端端正正別上一枚有小平頭像的紀念章,開始了作為特區市民的第一天勞作。就在幾個小時前的回歸時刻,他在家裏燒了炷香灑了碗酒,在心裏默默地訴說:“香港人想您,想和您敘一敘回歸後的心情。”
年過九旬的蔡鬆英家住“新界”,談到鄧小平時潸然淚下:就差那麼一點時間,他竟不能來。我們想他,所有香港人都忘不了他。他的夫人和兒女這回到了香港,這也是我們的心願,也是對我們的一點安慰。
“相信香港人能夠管理好香港。”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600多萬同胞,鄧小平有著深深的信任。
7月1日淩晨,會展中心新翼大廳裏,在江澤民主席宣布香港特區成立後,第一次由香港同胞選出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莊嚴地舉起了右手,宣誓效忠於祖國,效忠於香港基本法。
這一刻,一個全新的香港特區政府在一個全新的方式下誕生了。這一刻,“一國兩製”這個智慧與膽略結晶的全新構想付諸了實施。
維多利亞灣畔的港島魚則魚湧海旁的欄杆邊,幾位老婆婆把手中的鮮花慢慢撒向大海。一瓣瓣白百合、黃雛菊隨波遠去,漂向天際。“鄧先生骨灰撒在了大海裏,我們再送點花給他。我們想告訴他,現在的香港很好,大家都說是因為他老人家提出的‘一國兩製’好。”
從疑惑到接受,從接受到共識。對鄧小平提出的這一構想,香港同胞一天天看到了它的偉大與正確。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鍾士元,曾與小平有過一次難忘的會麵,聆聽了小平對“一國兩製”方針的闡述,真是“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在經曆了過渡期的風風雨雨後,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了,他深有感觸地說:“鄧先生提出用‘一國兩製’構想解決香港問題,當時有些人不理解,但鄧先生以堅定的信心,非凡的智慧,超人的魄力,堅持正確的方針。這是他對香港平穩過渡、穩定繁榮的巨大貢獻。”
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掰著手指,一遍遍曆數與小平的難忘接觸:“1982年,鄧公在北京接見我們香港代表團,就談到了‘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就是靠‘一國兩製’,香港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麵。鄧公九天有知,一定會感到欣慰和高興的。”
這並非驚人的巧合。70年代末,當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帶來祖國的騰飛時,香港也進入了她發展的黃金時期。時至今日,再也沒有多少人用前途未卜的目光來看待香港,絕大多數香港同胞對未來更充滿信心。
曾多次受到小平接見的香港著名實業家李嘉誠,談起小平就激動不已:“有次在北京見到鄧公,他說香港回歸後要來香港看一看,就怕活不到那一天。當時握手時,我覺得他是那樣有力,那樣健康,所以我說,我保證您能實現這個願望,我可以為您買保險。”他說,至今還真切地感覺到“鄧公的手溫暖而有力”。他動情地說:“今天香港回歸了,我想告訴他,我們國家安定團結,經濟發展,香港也會一天比一天更好,他可以欣慰和寬心了。”
“有全國人民作堅強後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夠管理和建設好香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創造香港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