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10)(3 / 3)

江澤民指出,香港今日的繁榮歸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創造的,也是同祖國內地的發展和支持分不開的。他表示相信,有全國人民作堅強後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夠管理和建設好香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創造香港美好的未來。

江澤民主席的講話,激起全場6次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隨後,中英兩國領導人走到主席台前,握手合影。

淩晨零時12分,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結束。

中國政府代表團王漢斌、費孝通、雷潔瓊、程思遠、吳階平、羅幹、吳學謙、董寅初、安子介、霍英東、馬萬祺、何魯麗、姬鵬飛、卓琳等成員出席了交接儀式並在主席台上就座。出席交接儀式的還有觀禮團成員。

出席交接儀式的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30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的負責人以及國際知名政界人士,90多個國家駐香港領事機構的代表和一些國家的民間組織、地區與國際組織駐港辦事處的代表。

香港各界人士、澳門、台灣同胞,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也出席了交接儀式。

來自世界各國700多家新聞媒體的8000多名記者采訪報道了這曆史性的一幕。

曆史,將銘記這一刻

世界的目光在這裏聚焦,無數顆心在期待著一個莊嚴的時刻。

公元1997年7月1日零點,香港維多利亞灣畔,會展中心新翼五樓大會堂。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雄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奏響了新紀元的序曲。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由紫荊花綻開的特區區旗相伴冉冉升起――

這是一個莊嚴的宣示:中英兩國政府順利完成香港政權交接。從這一刻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與祖國分離一個半世紀的香港,重回母親寬廣溫暖的懷抱。

攝像機鏡頭轉動,照相機快門頻響,記錄下這個永恒的曆史瞬間。

肩負全國各族人民的重托,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來到香港這塊被英國殖民統治了150多年的中國領土,為這塊美麗土地的新生祝福、奠基。

主席台正中的主禮台上,身穿深色西服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莊嚴肅立,目光凝視著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的升起;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舉起右手敬軍禮。為了把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一國兩製”偉大構想變為現實,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證了香港過渡的平穩和順利。

曆史將銘記他們的不朽業績。

在他們的身旁,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同樣把專注的目光投向了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這位由香港同胞第一次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將在未來的歲月裏,帶領廣大香港同胞譜寫繁榮穩定的篇章,創造新的奇跡。

在主禮台另一側,佇立著英國王子查爾斯、首相布萊爾、外交大臣庫克、國防參謀長查爾斯?格思裏,在他們身旁,是離任的最後一個港督彭定康。他們向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行注目禮。根據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從即刻起,英國結束了對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統治。

眼前,鮮豔的旗幟在升起;耳畔,雄壯的國歌在回蕩。

作為這一曆史時刻的見證人,近2000名香港同胞來到新翼大會堂。此時此刻,麵對五星紅旗,他們不禁浮想聯翩,百感交集。

48年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香港一些同胞為了表達欣喜之情,曾在太平山上用自己的身體組成五星紅旗的圖案。今天,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堂堂正正地升起國旗,他們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自豪。

觀禮台上,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來自澳門、台灣的同胞,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噙滿淚水的眼睛已模糊,充滿喜悅的心髒在跳動。他們不會忘記,為了這一天,有多少愛國誌士把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融入這鮮紅的旗幟。

“江山無限好,各族慶功成。肝膽同舟楫,有容領袖情。”來自澳門的馬萬祺老先生的詩句,表達了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觀禮台上,來自五大洲的各國嘉賓神情同樣專注。他們目睹了這個永載史冊的偉大時刻;他們領略到正在崛起的中華民族的意誌和智慧。

零點46秒,兩麵鮮豔的旗幟升到旗杆的頂端,雄壯的國歌結束了最後一個音符。

雷鳴般的掌聲在大會堂久久激蕩。人們在為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而欣喜,在為全世界中華兒女的盛大節日而歡慶。

掌聲中,人們的目光集中到主席台中國政府代表團座席上一位兩鬢染霜的老人身上。她就是鄧小平同誌的夫人卓琳。

“替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帶著小平同誌未了的夙願,與他幾十年風雨相伴的卓琳來到了香港。“能親眼看到香港的回歸,是小平同誌生前多次表達過的一個心願。今天,我們能夠代他完成這個遺願,他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高興和欣慰的。”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81歲高齡的卓琳早早就叫人找來一張香港地圖,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說:“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的大喜事。我衷心祝願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曆史會銘記“一國兩製”偉大構想的創立者鄧小平。正是他,在15年前,向世界表達了中國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堅定信念。正是他,以超凡的智慧和膽識,開創了曆史之先河,把“一國兩製”鐫刻在人類曆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