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7)(2 / 3)

紅籌為何受投資者青睞?在股市上小有收獲的何小姐說:“藍籌股太貴,買不起;差勁的股不放心;覺得紅籌股有中國內地做後盾,有實力,讓人放心。”在香港股市受美股影響之時,紅籌成了股市的避難所,人們紛紛把資金投向紅籌。

紅籌股不僅是何小姐這等小股民的恩物,國外基金更是把紅籌股看成是投資中國大陸的橋梁。香港寶源證券公司是一家老牌英資證券公司,代理許多海外基金的投資,該公司首席分析員陶冬對紅籌股有一番深刻的剖析:“現在的紅籌熱,遠比藍籌溫度高,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炒得很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紅籌股已成為海外向中國投資的渠道。”陶冬說,中國宏觀經濟一直很好,增幅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名列第一。基金投入紅籌股成為一種趨勢,其股價呈三級跳,而紅籌紛紛向內地投資。他認為,海外投資中國有幾個階段,80年代初是香港工業向廣東及內地遷移;90年代初是港台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的房地產;目前則是多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以國內市場為主;紅籌股的融資方式是正在出現的第四波。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資本引進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事實上,紅籌公司近兩年大舉投資內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有潛力的企業,上海實業幾乎壟斷了上海市所有的公路,總投資達7.8億美元;銀建國際購入汕頭一條總投資10億元道路的六成股權;購入北京機場公路和成都公路;深建國際以3億多元購入深圳和珠海的物業;五豐行則購國內葡萄酒廠;越秀擬投資廣州的水泥業和造紙業;長江基建在廣東交通項目的投資已有17項,總投資超過了36億元……市場對中資融資反應踴躍,紅籌直逼藍籌,已相當於中等藍籌的日交易量,與中國內地的密切關係就是它的後盾。美資證券行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韋仕華認為,隨著香港回歸日近,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前景的憂慮已消除,反而對投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前景充滿憧憬。

資金、市場、企業,把香港與內地、與廣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據估計,中國通過紅籌股,去年至少籌集了300億美元,今年可望達400億美元。

重要場所必須每天展示國旗區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6月26日宣布,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已經決定,由1997年7月1日起,特區行政長官官邸、香港特區所有邊境管製及檢查站、香港國際機場、原香港總督府必須每天都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

香港特區臨時立法會6月14日三讀通過了《國旗及國徽條例草案》和《區旗及區徽條例草案》。根據這兩部條例草案,特區行政長官可就香港特區使用國旗、國徽、區旗和區徽的事宜作出規定。

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今天發布的消息說,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已作出規定,下列地點必須在每個工作日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行政會議、終審法院、高等法院、臨時立法會以及設於日本東京、比利時布魯塞爾、加拿大多倫多、英國倫敦、美國華盛頓、美國舊金山、美國紐約、新加坡和澳大利亞悉尼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董建華規定,必須在每個工作日展示香港特區區旗的地點有: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中區政府合署、行政會議、臨時立法會、臨時市政局、臨時區域市政局、香港特區各級法院、政府船隻以及前述設於各國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董建華同時規定,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必須展示國徽。必須展示特區區徽的地點包括:行政長官辦公室、行政會議、中區政府合署、臨時立法會、臨時市政局、臨時區域市政局、香港特區各級法院、各區政務處、香港特區所有邊境管製及檢查站、香港國際機場以及前述設於各國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董建華還作出規定,當國旗與區旗同時升掛時,必須將國旗置於中心、較高或突出的位置;國旗與區旗同時或並列升掛、使用時,區旗應比國旗小,國旗在右,區旗在左;列隊舉持國旗及區旗行進時,國旗必須在區旗之前。董建華還規定,非經行政署長事先批準,任何人不得在任何行業、職業或專業中,或在任何非官方機構的標識、印章或徽章中,使用國旗、國徽、區旗、區徽或其圖案。此外,董建華還將要求行政署長發出指引,規定哪些機構和地點必須在每年元旦、特區成立日、國慶日展示國旗。

展示香港風貌的海報

一套為慶祝香港回歸與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而特別設計的展示香港風貌的海報,6月21日起在香港公開發售。

記者來到發售海報的港府刊物銷售處,隻見並不寬敞的廳堂裏頗為熱鬧,陳列的海報樣本吸引不少人翻閱。這套海報共12張,其設計頗具匠心,集中展示了香港白天與夜間的迷人景色。每張海報都用中英文印有“香港”兩字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活動的專用標誌。

一位區姓老人戴著老花鏡很認真地翻看海報樣本,指著海報上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氣勢恢宏的青馬大橋、璀璨奪目的萬家燈火說,“以前這裏什麼都沒有。”這位老人十多歲從廣東來到香港,在這裏生活了50多年,目睹了香港繁榮發展曆程。他豎起兩個指頭告訴記者:“香港發展最快就在這20年,這是托內地改革開放的福啊!”兩年前老人移居加拿大,上個月他返回香港,想親眼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曆史盛況。這一去一來,讓老人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還是香港好,我準備一直住下去。”他一下子買了全套12張海報。他說:“這些圖片很有紀念意義,我要把它們珍藏起來。”

刊物銷售處一名女職員告訴記者,從早上9點開門到中午11點,海報已賣出近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