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理論與實際的雙重認識(3 / 3)

以上我們從什麼是當代中國的真情和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分析鄧小平是如何把中國帶回現實的。認識當代中國的真實情況,就是要認識我們的落後。而落後必然貧窮,貧窮就一定會反映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上。所以要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要充分認識這一基本實際。貧窮和落後是客觀存在。如果連這些客觀存在都不反映,還談得上正確認識中國實際?通過認識我們的落後和貧窮,鄧小平把中國帶回現實,使正確認識實際有了求真務實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鄧小平又進一步深入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

2.社會主義的“名”與“實”

當代中國的實際,從社會性質上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實際。正確認識實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實際。鄧小平在解決正確認識實際的過程中,把中國帶回現實,就是把中國帶回社會主義的現實。

鄧小平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際的認識是從“循名求實”開始的。經過“循名求實”,鄧小平看到了我國社會主義還有“不夠格”的方麵,社會主義現有的“實”與應有的“實”還有差距,因為我們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達到應有的“實”,我們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確立真實的目標。

首先,對社會主義循名求實。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一開始就是從“名”與“實”的關係思考的。1980年4月21日,鄧小平指出:“要研究一下,為什麼好多非洲國家搞社會主義越搞越窮。不能因為有社會主義的名字就光榮,就好。”同年5月5日,鄧小平又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這裏講的就是社會主義的“名”與“實”的關係。事物的本質與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鄧小平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就是揭示社會主義應有的真實存在。

不難看出,鄧小平所關注的不是社會主義的“名”,而是社會主義的“實”。毫無疑問,我們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應該是有名有實的社會主義,應該是名實相符的社會主義,而不是有名無實或者名實不符的社會主義。

那麼,我們的社會主義是一種什麼情況呢?鄧小平在對社會主義循名求實時,麵對的是已經進行了3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實際及其現實。麵對現實,反思曆史,總結經驗,鄧小平在反複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循名求實,還社會主義的應有之實。冷靜分析中國的現實,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個好製度,從建國到1978年30年取得的成績也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說都是成功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充分地、一貫地發揮出來。

鄧小平認為,我們有兩個不相稱。一是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地位不相稱。他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它應該起更多的作用,但現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實。現在說我們窮還不夠,是太窮,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稱。二是與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地位不相稱。鄧小平說,“現在雖說我們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比如在科學技術方麵,“我們現在在科學技術方麵的創造,同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鄧小平堅信,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但是,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比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這就是鄧小平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現實,對社會主義循名求實而得出的第一個結論。

其次,認識社會主義的“現有之實”與“應有之實”。通過對社會主義的循名求實,曆時12年,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應當承認,人們對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在理解上還不盡一致。

我們認為,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循名求實,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就是社會主義的“實”,但是這個“實”是社會主義“應有之實”,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有之實”同鄧小平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的“應有之實”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我們正在走向社會主義“應有”的實,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現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

事物的本質與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的存在是同一的。但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存在與鄧小平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並非完全同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根據,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當我們把鄧小平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從動態過程理解時,本身內涵著我們的社會主義現實與社會主義本質二者之間還有不盡同一的一麵。社會主義現實生產力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生產關係方麵,由於非公有製多種經濟成分將長期存在,剝削現象也會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收入差距還將長期存在,因此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將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至於達到共同富裕更是一個最終實現的目標。不難看出,社會主義“現有之實”與社會主義的“應有之實”還存在差距。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堅決摒棄平均主義,提出了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大政策,同時強調其目的正是為了更快地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前麵我們引用鄧小平的話,“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隻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展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現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到那時,社會主義本質的“應有之實”會比現在體現得更充分。

鄧小平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強調了現實矛盾的主導方麵,堅持和發展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現有之實”,揭示社會主義的“應有之實”,深刻認識了社會主義的實際,為解決社會主義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指明了方向。必須指出,社會主義本質作為社會主義“應有之實”和發展方向,絕不僅僅局限於生產和經濟領域。鄧小平同時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並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主持製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規定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三位一體的奮鬥目標。因此,社會主義本質必然要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協調發展。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實”。

再次,認識社會主義所處的曆史階段。我們的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實”,但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現有之實”。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最大的實際。我們講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搞清楚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可見,認識社會主義所處的曆史階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代認識中國實際的關鍵。

鄧小平把中國帶回現實,更確切地說,鄧小平把中國帶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上“超階段”的“左”的觀念和做法,曾經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曆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出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指我國的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經曆的階段,即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曆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論斷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黨對現實的中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方位的準確把握。

現實的中國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社會主義是有差別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社會主義,應當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前提和基礎。而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都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現實的中國社會主義更是這樣。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實事求是地承認現實社會主義“不夠格”,同時又指出解決“不夠格”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了把中國建設成“夠格”的社會主義,那就隻能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正如鄧小平所說:“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由此可見,認識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意義之重大。為了使社會主義從“不夠格”走向“夠格”,從社會主義“現有之實”走向“應有之實”,關鍵在於全麵認識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實際。

3.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現代化建設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最基本、最本質的實際。我們認識和把握這一實際,是為了從實際出發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導我們在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真實狀況的基礎上,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的真實目標。這就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務的進一步認識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確立。

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的實際,必須深入分析當代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的實際情況多得不可勝數,但決不能就事論事,應認清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主次顛倒,即使身在實際之中也會抓不到實際。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即使那些錯誤的決定,從表麵上看在當時也並非毫無實際根據。問題在於,分不清真相和假象、本質與現象、全局與局部、主流與支流、抓不到最大的、最根本的實際,使次要的、暫時起作用的問題掩蓋了主要的、長期起作用的問題,因此造成決策上的失誤。矛盾是客觀的,主要矛盾本身就是實際,它存在於眾多矛盾之中,關鍵在於我們去認識和分辨,如實地反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實現轉移,就是因為鄧小平領導我們黨分析和認清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麵存在著種種矛盾,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隻有緊緊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這就告訴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所要求的。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正確認識實際,還包括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鄧小平在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時,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真實目標。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我們的實際,強調要從這個實際出發,要深入認識這個實際。鄧小平指出:“你不抓住四個現代化,不從這個實際出發,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就是空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它就是我國的真實目標,我們當然應該深入認識這個實際。通過認識現代化建設這個實際,深入研究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並著力去解決,才能推進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鄧小平明確指出:“什麼是我國今天最重要的新情況、最重要的新問題呢?當然就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或者像我前麵說的,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不難看出,鄧小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這個實際的認識是極為重視的。

鄧小平身體力行,深入研究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作出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理論概括和政策舉措。鄧小平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項多方麵的複雜繁重的任務,麵臨大量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必須深入實際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要力戒空談,四個現代化靠空談是談不出來的。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抓住現代化建設這個最重要的實際,深入認識和研究現代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摸清了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提高了領導現代化建設的水平和能力。在當代中國,離開對現代化建設這個實際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也是一句空話。深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代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課題。

正確認識理論和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解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其前提條件就是對理論與實際都要正確的認識。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由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內涵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認識和真正理解,內涵著對當代中國實際的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與20多年前相比,今天我們的黨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還是對中國實際的認識,都發生了新的飛躍。這個飛躍的實質,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就是要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指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