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物加價”與“逢人減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語言行為,需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不妨參考如下兩點:
(1)物往貴處說
日常生活中,購物是一項普遍行為。購物過程中,大多數人的心理是花少量的錢買最多的商品。人們可以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某人花費50元買了一樣價值100元的物品時,往往會非常興奮,當別人提起時,內心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但是,如果花費100元,買了一件價值50元的商品,當別人提起時,不免會影響情緒,認為自己吃了大虧。在這種心態作用下,“遇物加價”很有必要。
前不久,阿才買了一套新休閑裝,阿呆知道它頂多隻要兩三百塊就能買下來。阿呆見阿才正在為自己買了一套新衣服而高興,便沒把實際價格說出來。這時,阿才要阿呆猜一下這套衣服的價錢,阿呆說:“這麼好的衣服,最少也得五六百元才能買下來吧?”阿才聽後,高興得合不攏嘴,笑著說:“我才花了四百元,怎麼樣,我買東西的水平夠高吧?”
阿呆明明知道該套休閑裝的市場價格,但是他並沒有說出衣服的實際價格,而是故意抬高了衣服的價錢,這樣一來,阿才少花錢多辦事的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從而對阿呆產生親近的感覺。
“遇物加價”這個方法,非常能討人歡心,使用起來又非常簡單,隻要有意提高對方購買物品的價格,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抬高物品價格時,首先要對該物品的真實行情有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才能把“遇物加價”的方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贏得他人的歡心。
(2)人往年輕講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輕漂亮,特別是成年人對於自己的真實年齡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有人將自己的年齡往大處說,就會產生不悅。所以,寧願把人叫小了也不能把人叫老了,這是把話說到點子上的前提之一。例如,你是一位30歲出頭的成熟女性,當別人說你像40多歲的女人時,你心裏能高興嗎?或許嘴上不會說些什麼,但心裏也會責備對方不會說話。
成年人大多有怕老的心理,與這些人打交道時,“逢人減歲”就能派上用場了。這種方法應用起來,也非常簡單,隻要把對方的年齡往年輕說就是了。如果對方看上去大約40歲,可以說成30歲,對方聽後自然會心花怒放。如果對方告訴你,她的真實年齡時,你還可以進一步誇獎對方保養得好,懂得美容之道等,使對方的虛榮心得到充分滿足。
值得注意的是,“逢人減歲”的方法隻適合於中老年人。如果對20來歲的年輕人,使用這種說話方式,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方會認為你看不起他,認為他不夠成熟,懷疑他的能力。這時候要用“逢人添歲”取代“逢人減歲”的說話方式。
其實,以上兩種說話方式,最終日的是投其所好、討人歡心。當然,這種投其所好的出發點是好的,並沒有巴結奉承的意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別人開心。這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也是贏得好人緣的一種手段。
7.說話要抓住要害
說話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不能擊中對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對於那些掌握說話技巧的人,在處理事情時,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問題關鍵,一語中的。這一點如果發揮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將事情辦妥。
漢代有位著名丞相名叫蕭何,有一次,他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
上林苑是皇帝遊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漢高祖下令把蕭何逮捕入獄,予以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法官廷尉便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以前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早已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的情況下而不謀,反而會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使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國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忌恨周勃的奸詐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進讒言,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被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