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狀連忙起身勸慰道:“以前單於頻頻入侵疆界,漢天子為了求和曾用和親的方式尋求和解,特將公主嫁了過去。現如今僅兩個女子,將軍又何必動怒呢?”
周瑜說:“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的妻子,而小喬就是我周瑜的妻子呀。”
諸葛亮故意裝作吃驚地說:“我實不知情,信口胡說,該死,該死!”
周瑜說:“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諸葛亮假意勸說:“將軍可要三思而後行啊,免得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在諸葛亮的智激下,周瑜意誌堅定,朗聲發誓:“我已經接受了孫伯符的委托,怎麼能屈身投降於曹操呢?我早有北伐之心,即使是刀斧架在頭上,也不會改變誌向。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共同完成討伐曹賊的大業。”
至此,諸葛亮的移花接木、妙語激將法已經發揮了效用。他假借詩中“二橋”的諧音,把曹操的意圖劃在“二喬”身上,使得周瑜勃然大怒,從而達到了此行的目的。
移花接木、妙語激將法是說服別人的一種良好方法。但是並不適用於每個人。這種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因人、因事、因特定的環境而定。
7.用荒謬的語言點醒對方
任何人都不喜歡受到別人地質問,尤其是生硬的質問更容易引起他人反感,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還不如往質問裏加點友善的因素,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借用對方所說的話或者承認對方的話來反擊對方,這樣在說服別人或者和別人辯論的時候更能發揮“以敵製敵”的效果。借言反駁通常情況下有兩種,一是可以借用對方原來所講過的話來進行反駁;二是當場借言。
古時候,有位王爺一向嚴肅,因吝於言辭而很少稱讚他人。這位王爺府中有位名廚,特別擅長做烤鴨。府中的人吃了他做的烤鴨後,都會舉起大拇指表示稱讚。唯獨作為一府之主的王爺在吃完名廚做的烤鴨後,從來沒有做出任何帶有稱讚性的表情,更不用說帶有稱讚性的言語了。
名廚很生氣,但又不敢質問王爺。於是,他總在琢磨著如何讓王爺“開竅”。
一天,王府中來了貴客。為了款待貴客,王爺令廚房準備一桌好菜,這位名廚的烤鴨自然是少不了的。
飯菜燒好後,王爺和貴客隨後入席。王爺坐定後,立即給客人挾了一條鴨腿,隨後想把另一條鴨腿“據為己有”,然而在翻遍整盤烤鴨後卻找不到另一條鴨腿。他心中有些不悅,小聲問站在身後的名廚:“怎麼隻有一條腿呢?”
名廚低聲回答:“不瞞王爺,府中的鴨子全都是一條腿。”
王爺不再追問,繼續吃飯。飯後,王爺把名廚帶到後院,想讓廚師看看鴨子到底是幾條腿,然後批評他一番。
他們來到後院時,鴨子正躺在地上休憩,剛好露出一條腿。
名廚說:“王爺您看,鴨子都是一條腿啊!”
王爺沒有理睬名廚,使勁拍起巴掌來,結果鴨子都站了起來。王爺反問道:
“你看,鴨子到底是一條腿還是兩條腿啊?”名廚接過話頭:“鴨子本來是一條腿,在您鼓掌之後才變成兩條腿的!”
這位名廚為了得到王爺的稱讚,他運用荒謬的說辭——鴨子隻有一條腿,當然任何人都不會相信,名廚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他借助這一荒謬的話題來說出自己心中的不乎,在告訴王爺應該適時地誇耀一下自己的廚藝。結果名廚的表現得到了王府中所有人的認可,包括王爺在內。這種說服別人的方法非常奏效,而且適用於大多數人。
春秋末期,齊國國君齊景公酷愛狩獵,在宮中養了許多獵犬和獵鷹。一次,負責飼養獵鷹的人無意放走了一隻獵鷹。齊景公知道後非常生氣,要治養鷹者死罪。當時,晏子正在一旁。為了能夠阻止齊景公,他趕緊說道:“一定不能輕饒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條大罪,希望大王能夠聽我慢慢道來,以便能夠讓眾人信服。”齊景公聽後很驚奇,讓晏子快快說是犯了哪三條大罪。
接著,晏子開始羅列養鷹者的罪過:“首先,此人沒有盡其職責,結果弄丟了一隻獵鷹,妨礙了大王狩獵;其次,大王一向愛民如子,而此人卻將鳥弄丟,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後,必然會引起各諸侯嘲笑大王將人命看得比鳥還輕。僅這三條大罪,就足以治其死罪。”
聽完晏子的話後,齊景公馬七放了養鷹者。
在論辯中或說服的過程中,將事、情和理融於一體,然後再采用切實可行的說話方式、語言技巧,達到預期的目的。
8.發揮“高帽子”的作用
恭維、奉承的話,大多數人都愛聽,在“高帽子”麵前,許多事情都顯得由難而易了。聰明人都清楚給別人戴“高帽子”的好處,也經常把這一方式運用到處事之中。他們及時滿足對方的需要,把“高帽子”戴到對方頭上,當對方虛榮心得到滿足時,自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