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口語表達技巧(6)(3 / 3)

3.利用反轉突變來造成幽默意境

反轉突變大多用誇張的手法,使言語的邏輯發展突然中斷,心理期待猛地撲空,滑到一個並非預期、而又並非毫不相幹的終點,造成一種“恍然”的笑。例如下麵這個相聲片斷:

甲:人有多大學問,我能看出來。

乙:你看我有多大學問?

甲:小學的水平。

乙:你怎麼知道?

甲:你不是帶著鋼筆嗎?有文化的人才用鋼筆嘛!

乙:怎麼看出是小學水平呢?

甲:當然看出來,你帶的是一支鋼筆。

乙:要是帶兩支呢。

甲:中學水平。

乙:哦,帶兩支鋼筆,就是中學水平。

甲:對啦。上中學筆記抄得多,就得帶兩支鋼筆。

乙:我要是帶三支呢?

甲:大學水平。

乙:嘿!我要是帶四支呢?

甲:帶四支鋼筆?

乙:四支,是大學教授——

甲:修理鋼筆的。

這裏通過對話的發展,使觀眾以為鋼筆帶的越多,學問越大,然後突然出現反轉,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判斷,從而抖出“包袱”產生幽默。

4.利用混同認識造成幽默意境

說話人利用某種語言技巧使聽話人對事物的認知產生混同。請看下麵的這則幽默:

甲:抽煙不好,抽多了折壽。

乙:不怕,我抽的是“壽星”牌。

這裏,乙就是故意運用諧義雙關語言手段,把作為商品商標名稱的“壽星”與象征人長生不老的“壽星”混淆起來,使聽者對事物的認知出現障礙,從而產生“理性倒錯”,頓生幽默意趣。

以上四種技巧構成幽默的主要技巧,在口語表達中,這四種技巧或單獨使用,或交叉混合使用。例如:

一次,有人問馬克·吐溫:“演講詞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從正麵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窮人苦難的生活,請求富人向窮人捐款,當他講了5分鍾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當他再講5分鍾時,我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少25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後,我減到5元;最後,他講完1小時後,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助,並從我麵前走過的時候,我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兩塊錢”。

馬克·吐溫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不作直接回答,卻不慌不忙地講了一個毫不相幹的故事來。這時,大家肯定十分關心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又想了解這個故事的用意,於是產生緊張的好奇,急於知道下文的心理,這便是“懸念”。

在捐錢故事中,隨著傳教士講演時間的延長,馬克·吐溫決定捐款的數目也逐漸減至5元時,這就進一步烘托了“懸念”,為後麵的“突變反轉”作了層層鋪墊。情節進一步發展,當演講時間增至1小時後,作家的態度從原來的決定解囊相助一變為“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兩塊錢”。這一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則完全出乎聽者的意料之外,這便是突變反轉。幽默境界至此得以構築成功。可見,幽默技法是可以混合交叉使用的。

二、諷刺、譏諷、嘲諷、滑稽與幽默的比較

諷刺、譏諷、嘲諷、滑稽都與幽默有著比較相近的關係,我們就從這幾個詞入手,撩開幽默的麵紗。

1.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