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61.在妒火中毀滅的不隻是他人

嫉妒生利欲,而不生於賢美。

——黃道周

嫉妒是一種卑劣的心理狀態。善妒者總愛和別人攀比,凡事唯恐別人搶先一步。看到別人超過自己,他不怪自己不努力、不進取,隻怨別人有本事,隻恨別人比自己強。這種怨恨情緒,常會導致一些帶有破壞性的行為。我們平時不是可以見到如下的現象嗎?

如果你的腳步比我快,我就設法拖住你的腿;

如果我跑得慢,就變著法兒擋住你的道;

如果我的工作有失誤,就盼著你的工作也出差錯;

如果你獲得了成就和榮譽,我就否定、誹謗和抹黑;

如此等等。

妒火中燒,能使人頭腦發昏,喪失理智,甚至墮落到極其卑劣和凶殘的地步。古往今來,嫉妒就像一股禍水,不知害了多少人。

龐涓與孫臏曾一起學習兵法,但龐涓學業不如孫臏。龐涓在魏國任將軍時,擔心孫臏的才能施展後對自己不利,於是派人將正在齊國的孫臏請到魏國,設計陷害,使孫臏受到挖去膝蓋骨的酷刑,成為殘廢。被後人尊為“中醫祖師”的扁鵲,醫術精湛,享有盛譽。他到秦國行醫時,秦國的醫官李醯怕扁鵲治好秦武王的病,顯出自己無能,便派人把扁鵲刺殺了。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讀了他的著作讚歎不已,非常想見到他。韓非來到秦國後,與韓非同出一師之門的秦國丞相李斯,不願韓非受到秦王信任器重,進讒言陷韓非入獄,使之被迫自殺。

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其音樂天才曾被譽為十八世紀的奇跡。他的死,據說同樣是嫉妒造成的惡果。當時,宮廷作曲家薩利埃裏看到莫紮特的才華遠在自己之上,便挖空心思要搞掉莫紮特。他乘莫紮特貧困之機,先以一筆可觀的報酬誘使莫紮特寫作,後又將交稿期一再提前。莫紮特被迫日夜揮筆,拚命工作,以至於積勞成疾,暈死過去,終年還不到三十六歲。

妒火中燒,還會毀掉事業。在楚漢戰爭之初,項羽的勢力要比劉邦大得多,然而,結果卻是項羽為劉邦所敗。《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即位後,在一次酒宴上與群臣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人指出:“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項羽的嫉妒,使他的隊伍離心離德,力量日益削弱,最後徹底失敗,斷送了大業。

無數事實證明,嫉妒對人際關係和事業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古語雲:“善莫大於恕,惡莫大於妒。”把嫉妒列為最大的惡行,是很有道理的。為了團結,為了進取,為了建設和振興祖國的大業,必須甩掉嫉妒!基於此,我們青少年在人生的征途上,應該把“甩掉嫉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有人說:“嫉妒之心幾乎人人皆有,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淡若輕風,有的人濃似烈酒。”不管怎麼說,我以為,隻要做到以下幾點,就不難驅散嫉妒的煙雲:

胸懷豁達寬闊。胸懷豁達寬闊,對別人的成就和榮譽便能見賢思齊,而不會貶人抬己。

樹立敢於競爭、勇於進取的精神。崇尚奮發有力,鄙視嫉妒行為。依靠自己的本領拚搏,堂堂正正地與對手比高低。

要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缺點。他們在別人的進步和業績麵前,心境平和。

克服個人主義和虛榮心。說到底,嫉妒心理是由於個人主義和虛榮心在作祟。加強思想修養,克服個人主義和虛榮心,就會“心底無私天地寬”,把別人的成就和榮譽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這是甩掉嫉妒的根本方法。

甩掉嫉妒,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是一種謙遜的美德。

黃鶴樓聳立在武昌長江邊上,李白登臨遠眺,詩興大發,正待書寫,忽見樓上有崔顥的題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連誇:“好詩,好詩!”自愧不如,擱下紙筆,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極負盛名的大詩人李白,能夠在一位名氣遠不如自己的詩人麵前,甘拜下風,成為曆代流傳的佳話。

甩掉嫉妒,信用賢能,則人心和,團結緊,事業興。

前麵提到,劉邦即位後,在一次酒宴上和群臣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當時,劉邦也論述了自己獲勝的原因。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對於“吾不如”的人,即在某一方麵比自己強的人,劉邦非但不嫉妒,還把他們視為“人傑”,予以信用。因此,他的隊伍同心同德,越戰越強,最後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甩掉嫉妒,淨化心境,對健康大為有益。

心存嫉妒,往往要尋找對策來壓倒人家,但結果常常事與願違,失敗和打擊,又必然給心理上造成壓抑感。大文豪巴爾紮克說:“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黃帝內經·素問》說:“妒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疾病滋生。”前不久,德國針對嫉妒能引起多種症狀的事實,把嫉妒列為一種疾病,與麻風同格,享受免費醫療。嫉妒這種不健康的心態,於人於己,危害甚大。可見,甩掉嫉妒,保持愉快恬淡的心境,於身心健康無疑有莫大的好處,對正處在長身體階段的青少年朋友們來說,更是如此。

未來的社會,將出現強手林立、競爭加劇的局麵。青少年朋友們,甩掉嫉妒,在感情的激流中駕馭理智的航船,以尊重、學習、趕超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成就和榮譽,迎頭趕上,這樣,你們就能成為時代和生活的強者。

62.流言止於智者,畜類恣肆唇舌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荀子

流言,無時無處不有,是社會一大公害。

流言,是沒有根據的傳言,或者說是人們相互傳播而無任何根據的信息。從史書上看,流言自古有之。《呂氏春秋》中《慎行論·察傳》裏講的“數傳白而為黑,黑為白”的傳言,《戰國策》載的“三人成虎”的典故和“曾參殺人”的故事,都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流言的虛假本質。

流言是一個沒有良心的怪物。它無翅膀,卻可以滿天飛;它無嘴巴,卻可以離間人們的關係;它無腿腳,卻可以踐踏他人的人格;它無利爪,卻可以窒息善良人的咽喉。這個怪物,不知摧殘了多少人的心靈。難怪一位學者憤怒地說:“任何罪惡都無法同迅速滋生蔓延的流言相比。”

流言之所以能“流”,恐怕與一些心術不正者喜歡流言有關。小人用它來詆毀他人的聲譽,奸佞用它來拍馬奉承,官迷用它來撈取個人的資本,騙子用它來招搖過市,惡棍用它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凡此種種,扭曲了事實,顛倒了是非,正像蘇聯作家欽吉斯·艾特瑪托夫講的那樣:“流言一傳十,十傳百,會把任何偉大的、造福於民的、經過苦苦思索、曆盡種種磨難才獲得的思想,歪曲成於己、於真理都無益的邪說。”

麵對流言,人們一直在尋找戰勝它的武器。我國古代的韓非子、荀子,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流言的學者。從本世紀起,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曆史學家、醫學家等各學科專家學者,都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流言進行了研究。美國學者羅斯諾·費恩還寫了題為《流言》的專著。看來,流言是一種國際性流行病。

對如何抵製流言,我們的祖先有許多精辟見解。《韓非子·難二》講:“君子不聽窕言。”告誡有道德的人不聽那些不正當的話。《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講:“君子不唱流言。”則是說有道德的人不去傳播流言蜚語。

“流言止於智者。”荀子這句話說得多麼深刻啊!流言之所以能不翼而飛,一方麵是傳播者在兜售,一方麵是接受者在接受。傳播者的用心一旦與接受者的好奇心相結合,流言就會廣為傳播。然而,流言並非“一患之波,流於無限”,而是“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當流丸流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就會止住,流言流到頭腦清醒、道德高尚、智慧聰明的人那裏就會止住。

要做一個智者,不做流言的俘虜,就需做到善察、勿信、不傳、辟邪。

善察。“傳言不可以不察。”這句古訓是我們“不唱流言”的第一妙方。流言繪聲繪色,雖假卻似真。生活千百次地向人們表明:人言未必皆是真。因而,“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士》)。荀子主張對“六流”采取謹慎的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但光“慎”還不夠,還要“審”。正像《呂氏春秋》中《慎行論·察傳》所講:“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隻有審慎析疑,分清是非,才能自覺地不唱流言。

勿信。對流言不信不唱,是智者的表現。《禮記·儒行》中有句警語:“聞流言不信。”魯迅在《並非閑話》中講得更深刻:“流言本是畜類的武器,鬼蜮的伎倆,實在應該不信它。”要不信流言,需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判斷能力。據調查,男性比女性更易相信流言,中年比老年更易相信流言,文化素質低的比文化素質高的更易相信流言,個人經曆不順的人也容易聽信流言。當然,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與上述情況相反的亦不少見。每個人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做一個不唱流言的君子。

不傳。自古人們就鄙視那些長舌頭。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所講的“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的名言,就深刻地說明了這點。“長舌頭”與“短思想”密切相關。一個人想得越少閑話就越多。因而要不唱流言,不僅要豐富自己的學識,還要管好自己的舌頭。須知,舌頭是福禍之門,管好舌頭也是一種美德。流言傳播者,不僅害人且傷己,因為在玷汙他人人格的同時也玷汙了自己。一個能夠自我控製、能夠駕馭自己感情、能夠管住自己舌頭的人,才能不傳流言。

辟邪。流言屬於邪說之列。對邪說——流言要辟之,而不能任其流之。辟邪說一定要有針對性。據研究,流言可分為願望流言、恐怖流言、分裂流言(攻擊)三大類。有人對一千零八十九個流言分析:分裂流言占百分之六十六,恐怖流言占百分之二十五,願望流言占百分之二,無法分類的占百分之七。由此可見,攻擊誹謗是流言之子,辟分裂流言就成了辟邪的主要對象。我們分析流言是為了對付它、抵製它、戰勝它。

對流言不僅要不聽、不信、不傳,而且要用事實粉碎它,用法律來製裁它。在流言這種社會現象中,我們看到有兩種人:一種是愛議論的人,一種是被人議論的人。如果自己是愛用閑話議論人的人,就要自覺克服“搖唇鼓舌”的惡習;如果自己是被人議論的受害者,就應該用事實來辟邪說。對那種以流言形式誣陷、誹謗他人的痞子,應用法律的武器來製裁。

為了保持自己的人品,為了維護他人的尊嚴,為了社會的安寧,請記住:君子勿唱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