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人格影響社會地位(1)(1 / 3)

柯靈曾經說過:“文品總是人品的表現,因為文藝是心靈工廠的產品,不可避免地要泄露靈魂的秘密。”我們從柯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所泄露的是真誠和坦蕩,是無瑕的人品和傲然的風骨。

第一節 失敗的成功者——張學良

張學良,中國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其實掰指一算,張學良在中國的曆史上並沒有多少成就,但他的名字卻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英明;西安事變,曆史上唯一一個既不是為了領土之爭也不是為了權利之爭的戰爭,隻是因為愛國,縱使最終被軟禁了五十五年也在所不惜。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曾用名李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張學良的童年是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走過的,學生時期也未進過任何正式學校學習,6歲的時候其父張作霖特聘台安縣舉人崔駿聲為張學良開蒙,13歲從師金梁學文。

1915年張學良隨父親張作霖進入奉天,在家設了專館,聘請了優秀的教師,學習國文和英文。十五六歲的時候是張學良走出家庭步入社會的一個嶄新的起點,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點。麵對日俄的野蠻侵略,張學良選擇參加了愛國儲蓄、推銷國貨、救濟災民等反日愛國運動。與此同時,他也接受了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中國的希望”的演講教育,於是從此下定決心從我做起,立誓要拯救中國。這個階段因為參加了網球俱樂部、基督教青年會活動,接觸了普賴德等歐美人士,受到了外國師友的影響甚多,在西方發達國家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思想到行動開始向青年愛國者的轉變。

張學良從19歲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20歲任少將旅長,22歲任梯隊司令,24歲任軍長,26歲任軍團長。在此期間,張學良奉父命參加了軍閥混戰和對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諸多戰爭。在戰爭中,他看到無辜的百姓飽受著戰火的痛苦,對此非常的反感,於是開始反對內戰。他提出了“息內爭,禦外侮”,力主和平統一祖國,和平建設祖國以增強抵禦帝國主義的實力的反帝愛國政治主張。

1928年6月4日,日本軍隊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遇害。28歲的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主政東北。1928年8月,他親自兼任了東北大學的校長。其教育宗旨是“培養實用人才,建設新東北,以促成國家的現代化”。為了辦好東北大學,他禮賢下士,高薪聘請了著名學者到校任教,創立了校董事會,從嚴治校,實行學院製,強化各項管理,增添新學科,開拓新的領域,用世界最先進的儀器,裝配實驗室和實習廠,創造教學和科研的優越條件;同時還獎勵優秀的畢業生,給其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也發展體育運動,健身強國,並且出資8000銀元,資助劉長春參加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使劉長春成為中國參加奧運的第一個人。不僅如此,還增加了辦學經費,由年經費72萬元增至到160萬元,解囊捐巨資,建設了教學樓、實驗室、學生宿舍、教授住宅以及羅馬式體育場。

因為張學良采取了一係列重要的舉措,到1930年,東北大學擁有六大學院24個專業,300名教授,3000名學生,已成為國內辦學經費、教學、體育場所、校園占地麵積及環境的一流綜合性高等學府。

張學良不光嘔心瀝血辦了東北大學,而且也辦了同澤小學、同澤中學、同澤女子中學等多所中小學校,大力推動了東北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了東北“易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想方設法想把東北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的陰謀。1930年4月,爆發了蔣、閻、馮各派軍閥的中原大戰。9月18日,張學良發表了擁護“中央”、維護“統一”的號召,進行武裝調停,避免了更大的內戰的出現,維護了國家的和平統一。10月9日,30歲的張學良在沈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

也在這個時候,張學良提出了“統一告成,建設開始”的主張和號召,主建設新東北,促成了國家現代化,以消弭鄰邦的野心。他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東北期間與之強烈抗衡著,進行了工業、農業、林業、商業、文化教育、鐵路交通、航空運輸等多方麵的有效建設,並且在這段時間裏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效,為東北地方民族工業奠定了基礎。

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了有名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背上“不抵抗將軍”的罵名,仍然主持著“長城抗戰”。1932年,張學良任北平軍事委員會代理委員長,1933年,張學良代蔣受過,被迫下野,出國考察。1934年1月8日張學良回國抵達上海。蔣介石任命張學良為武昌行營主任,4月2日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

1935年12月,張學良抵達南京參加了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後,一人隻身前往上海,會見了李杜等抗日名將,探討祖國新的出路。在此期間,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張學良派專員攜款到北平慰問參加運動的東北大學生,隨後又派人營救出了因參加運動而被北平當局逮捕的東北大學40餘名學生。

1936年2月,張學良和中共中央代表李克農見麵進行了會談,達成停戰、互相通商等口頭上的協議。4月9日,張學良和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周恩來副主席在膚施見麵會談。雙方達成了“停止一切內戰,全國軍隊不分紅白,一致抗日救國”口頭協議。10月22日,蔣介石親自來到西安,命令張學良進剿紅軍。張學良多次向蔣介石進諫:“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頑固堅持其“剿共”的立場,於是張學良進行了“兵諫”。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及其隨行的軍政要員,發表了八項抗日救國主張的通電。

蔣介石被迫許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六項軍事諾言,“西安事變”對結束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的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紀念“西安事變”兩周年的大會上,周恩來總理說張學良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西安事變結束之後,張學良遭到了蔣介石的軟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4年之久,先後在南京宋子文和孔祥熙的公館、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寺、安徽黃山居士林、江西萍鄉絳園、湘西沅陵鳳凰山、貴州修文陽明洞、重慶歌樂山鬆林坡、台灣新竹井上溫泉、台灣基隆、台灣北投複興崗等地被幽禁。

晚年時期的張學良,心裏還是念著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期盼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他一直關心故鄉的諸多情況,關心著他當年苦心興辦的東北大學,親自為東北大學題寫校名,並且擔任了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和校董會名譽主席。

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先生與世長辭。

張學良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的偉大和犧牲與他的人格是密不可分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犧牲我自己和我的一切所有”,包括犧牲自己的性命、家庭、金錢,權利、地位、榮譽等。為了祖國的統一,他可以不做將軍大帥,也可以不要富足的生活,甚至可以不要家庭妻子孩子,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發動“西安事變”,送蔣回南京而因此被軟禁了54年之久也無怨無悔。正像他在送給東北大學校友張捷遷的詩中所說:“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王充閭是我國的一級作家,他和張學良都出生在遼河岸畔,在年少時期的王充閭的眼裏張學良就是一個純粹的英雄,騎高頭大馬,手持雙槍,所到之處的敵人剛剛聽到其名就落荒而逃,當地的老百姓都以身為張學良的同鄉而感覺自豪和驕傲。

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在軍事命運上的一個轉折點,張學良曾經說過,“把蔣扣留在西安,是為了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假如我們拖延不決,不把他盡快送回南京,中國將出現比今天更大的內亂,那我張學良真就成了萬世不赦的罪人。如果是這樣,我一定自殺,以謝國人。”

但是王充閭對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這樣一意孤行的行為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張學良毅然親自送蔣歸寧,向世人表明了他一不爭權、二不爭地,為了實現共同抗日而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耿耿赤誠。從東北易幟到西安兵諫,處處均是他不計私利、從大局著想的實證。他把這種正直、善良的品性升華為深沉博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並終其一生,堅守不渝。既然如此,張學良為什麼還會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置東北三省淪陷於不顧?應該承認,由於個性的缺陷與認識能力的限製,他的愛國主義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把忠於蔣氏與忠於祖國畫了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