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伯克的成功證實了這種技術的優越性和科學性,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逐漸成為現在田徑運動中的蹲踞式起跑姿勢。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他們認為愚蠢的跑法卻是最合理的起跑姿勢。[HT]
很多時候,生活就是這樣,許多看上去似乎很荒謬的事情,卻往往蘊藏著常人不知道的真理。隻要思維轉個彎,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你會發現,答案也許會截然不同,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夠帶來新鮮的感覺,帶來另一種結果,它有時甚至會和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截然相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的思維是多元化的,看問題也需要多角度,即便是對待同一個事物,不同的思維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換一種角度看世界,我們會發現,世界如此美好;換一種角度看人生,我們會發現,困難同樣也可以變成機遇。不要讓我們的思維固守在牛角尖裏,用一種開放、多元的思維看問題,我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故事鏈接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在男子100米決賽中,牙買加“飛人”博爾特跑出了969秒的成績,將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再度改寫。他成為第一個跑進9秒70以內的人。
“跳水沙皇”薩烏丁
有多少優秀的跳水選手是在薩烏丁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呢?田亮說:“我最大的目標就是打敗薩烏丁。”彭勃說:“無論是技術還是心理,薩烏丁都是很難代替的。”何衝說:“薩烏丁是我小時的偶像。”在跳台旁邊你很容易找到薩烏丁,倒不是因為他的身材特別高大,而是他那清亮的光頭把他同其他選手區別開來。
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他在跳板和跳台上和中國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較量。除了擁有兩枚奧運會金牌外,他還是連續5屆奧運會皆有獎牌入賬的跳水第一人。
多年來,薩烏丁一直是被稱為“夢之隊”的中國跳水隊的勁敵。在1998年第8屆珀斯世界遊泳錦標賽上,薩烏丁連奪男子3米板和10米台兩個項目的金牌。在跳台決賽中,田亮得了5個滿分10分,而薩烏丁竟得了8個10分。有人用“薩烏丁時代”來形容當時的男子跳水界。
不過,薩烏丁並不是從小就開始練跳水的。小時候,他是練體操的。很多體育專家也認為他是個很有潛質的孩子,隻要刻苦訓練,肯定會大有成就。但是,進了莫斯科少年體操隊後,頑皮的他總是調皮搗蛋,不但自己偷懶,還把自己貪玩的“訣竅”教給隊裏的夥伴。這個在隊裏出了名的“小壞蛋”讓教練頭疼極了。
就這麼吊兒郎當地練了10年體操,薩烏丁什麼成績也沒出來。在薩烏丁16歲的那一年,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位跳水運動員從跳台上飛身而下的身姿,忽然心中一亮,覺得跳水運動太美了!他在一瞬間喜歡上了跳水運動,他心想自己有體操的底子,又那麼喜歡跳水,隻要努力,在這個項目中一定會有所收獲。從此,薩烏丁離開了體操房,轉而去練跳水。
因為喜歡跳水,所以調皮的薩烏丁不再貪玩,而且非常認真刻苦。不過因為起步太晚,沒有人看好他。當1990年夏天他進了莫斯科跳水隊後,竟然沒有一個教練肯帶他。薩烏丁隻好跟在別的隊員身後,人家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人家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從小練就的體操基本功,使他具備了過人的空中控製能力,再加上他超人的悟性,隻是在一邊“偷師”的他,有一天居然作出了高質量的動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在跳水方麵的天賦終於得到了大家的承認。
蘇聯解體後,薩烏丁進了俄羅斯國家跳水隊,開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很快,他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奪得一枚銅牌。4年之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他又如願為俄羅斯奪得了奧運會男子跳水第一枚金牌。短短4年時間,他就將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賽諸多冠軍集於一身,開創了“薩烏丁時代”。[HT]
很多時候生活就是這樣,在看似前方毫無出路時,也許你稍微轉換一下思路,說不定另一片廣闊的天空就已經為你打開了。如果薩烏丁不是在人生中轉了個彎,發現自己喜愛的事業是跳水,那麼他很可能就在體操房裏一直平庸下去,直至默默無聞地退役。人生就是這麼微妙,也許你並不是沒有才能,隻是你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地方,因此如何看待自己,就顯得特別重要。
如果你覺得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麼,你應該靜下心來,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已經找到了正確的位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別再猶豫,讓思維拐個彎吧,也許隻要換個方向,你就能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美麗天空。
故事鏈接
在雅典奧運會上,薩烏丁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會。可能是最後一次吧,我現在隻想休息一下。”當時在場的記者全體起立為他鼓掌,向他的完美謝幕表示感謝。但是,在2007年墨爾本遊泳世錦賽上,薩烏丁又回來了,並最終在男子3米跳板比賽中獲得銅牌,取得單人項目的北京奧運會參賽資格。一年之後,34歲的薩烏丁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他的眼角已多出幾道皺紋。8月19日,在男子3米跳板決賽中,他拚盡全力隻得到了第四名,薩烏丁最後一跳得到了9975的高分,但這一搏後,告別的時刻已經到來。雖然北京奧運會成為薩烏丁的絕唱,但他十多年來的執著,永遠是世界跳水界的“傳奇人物”。對幾代中國男子跳水選手而言,薩烏丁既是危險的對手,也是值得尊敬的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