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曾國藩的養生與養性絕學(3)(2 / 2)

當人們徜徉在大自然中,寄情於山水之間,這是一種利用自然環境來養生的最好的辦法。孔子曾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旅遊過程中對山、水的直觀體驗除了帶來美的感受外,對人而言還是一個養生良機。這是因為,大自然不僅慷慨地賜予人類所必需的空氣、陽光和水,而且還以其美麗的千姿百態吸引、愉悅著人們的身心,助人們祛病延年,健康長壽。

中國的曆代養生家多提倡遠足郊遊,而道家、佛家的庵、觀、寺、廟也多建立在環山抱水,風景幽美之處,以得山水之清氣,修身養性。

曾國藩可稱得上一個旅遊家,一生遊曆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僅在其《日記》中記載的就有近兩百處。他有一個習慣,所到之處,大都記於《日記》,多則幾百字、上千字,少則幾十字。所記之處,既有聞名天下的勝跡。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景。隻要有一孔之見、一己之喜,他就欣然錄之。

曾國藩的這種養生辦法是有科學道理的。當人們投身於大自然,深山密林,江河湖海,溪泉潭瀑,田園花草,不禁耳目為之一新,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神情為之一爽。

空氣新鮮主要指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研究表明,負氧離子含量若小於25個/m3,人就會頭痛、惡心、暈眩、疲勞;而含量若大於1萬個/m3,人就會因代謝活躍,心情舒暢,精力充沛,食欲增加;若大於10萬個以上/m3,就可用來治療某些疾病。可見,空氣是否清新對人的健康很重要。而陰離子的多少,因環境不同有很大差異。城市街道、尤其繁華地段陰離子很少,但鄉村、山地陰離子則較多,海邊、瀑布等地含量最多。經常能夠去空氣新鮮的地方遊玩,對人的身體會有好處。既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又能對某些疾病起到良好的康複治療作用。

當然,這隻是在大自然中養生的第一點享受。當人們身處海邊山頂瞭望自然風光時,那廣闊無垠的原野,蒼翠幽深的群山峻嶺,變幻莫測的雲霧,奔騰不息的江河大海,會使人神清意爽,不良情緒立即化為烏有。這就達到了養生的目的。同時,還可以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和不同的地理環境,既飽眼福,又廣見聞。

當然,旅遊鍛煉體魄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視的。在遠足跋山涉水之中,人們不僅觀賞了大自然的奇妙風景,領略了美好的環境,同時也活動了身體筋骨關節,鍛煉了體魄。使人氣血流通,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誌而益五髒。對於年老體弱者,應隻求漫步消遣,不必求快求遠,可緩步而行,時輟時行;對體胖者,旅行是減輕過重的體重的好方法。

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運動腳趾也和運動手指一樣,有助於大腦健康,甚至有人認為腳掌為人體的“第二心髒”。腳趾活動的減少已成了腰痛等係列“文明病”的病因,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就應多遠足郊遊,在遊覽期間病體可為之一輕。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旅遊可以提供給人美好的精神享受。人類社會的進步,其本身就是一個征服未知的過程。好奇是人的本能,變未知為已知,到陌生的地方去旅行,開闊眼界,看看整個世界,這對很多人來說永遠是一種向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而旅遊可以滿足人的這方麵的精神需求,讓人感覺到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

除了利用旅遊來獲得良好的養生效果外,還可以在自己的家裏多種些花草,也能起到很好的養生作用。曾國藩囑咐子侄“在家則蒔養花什”也是這個道理。

在居室周圍多培養些芳香濃鬱的香花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處。花的香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可它們都有一定的抗菌、殺菌作用。如桂花香味不僅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還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有些植物盡管沒有香味,但也能從葉、皮中分泌殺菌素,如檜柏類植物等。養花可使大腦和身體得到適當鍛煉,有利於身體健康。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在宅院四旁種植花木。如種一些喬木、灌木,像白楊樹、槐樹等。不但美化了住宅,而且夏天能降低宅溫3℃-4℃,茂密的枝葉又可阻擋灰塵和減低噪音。柳樹的粗根少、細根多,每天可吸收地下水1噸,因此,栽植柳樹可降低室內濕度,使地麵幹燥,人住在其中感到舒適,避免患關節炎、風濕病等。

一日一心得

人的健康不僅僅取決於飲食、身體鍛煉或生命在某個時期所處的環境,大自然中的陽光、山、水、草、木對養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果不能經常出去旅遊,那營造好自己的居室環境也是很有助於養生的。